严可均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》
卷一
1.太昊
◇太昊,亦作太皞,风姓,号伏戏氏。以木德王,是为春皇。一云伏羲氏,一云宓牺氏,一云包羲氏,一云庖牺氏。都陈,在位百十一年,一云百六十四年。
1.1.十言之教
乾、坤、震、巽、坎、离、艮、兑、消、息。
◯《左传·定四年·正义》引《易》云:伏羲作《十言之教》。
2.炎帝
◇帝生于姜水(《说文》),因姓姜,以火德王,称炎帝,一云赤帝,一云有焱氏。始作耒耜,号神农氏,一云农皇。以起烈山,亦号烈山氏。一云厉山氏,一云连山氏,一云朱襄氏。初都陈,後居曲阜,在位百二十年,传八世五百三十年。一云传十七世,一云七十世。
◇谨案:《汉·艺文志》“农家”有《神农》二十篇,本注云:六国时,诸子疾时,怠於农业,道耕农事,托之神农。师古引刘向《别录》云:疑李悝及商君所说。兵阴阳家又有《神农兵法》一篇,五行家有《神农大幽五行》二十七卷,杂占家有《神农教田相土耕种》十四卷,经方家有《神农黄帝食禁》七卷,《周礼·医师疏》引《食禁》作《食药》,神仙家有《神农杂子技道》二十三卷,独《本草》不见,见《平帝纪》及《楼护传》,盖《食禁》《食药》即《本草》矣。仓颉造字在黄帝时,前此未有文字。神农之言,皆後人追录。晁错所引,显是六国时语。即《六韬》及《管子》《文子》所载,亦不过谓神农之法,相传如是,岂谓神农手撰之文哉。今除《本草》见存外,皆入录。
2.1.神农之禁
春夏之所生,不伤不害。
◯《群书治要·六韬·虎韬篇》引《神农之禁》。
2.2.神农之数
一谷不登,减一谷,谷之法什倍;二谷不登,减二谷,谷之法再什倍。夷疏满之,无食者予之陈,无种者贷之新。
◯《管子·揆度》。
2.3.神农之法
丈夫丁壮不耕,天下有受其饥者;妇人当年不织,天下有受其寒者。
◯《文子·上义》《淮南子·齐俗训》“不耕”“不织”上皆有而字。又《吕氏春秋·爱类》引《神农之教》曰:“士有当年而不耕者,则天下或受其饥矣;女有当年而不织者,则天下或受其寒矣。”
2.4.神农之教
有石城十仞,有汤池百步,带甲百万,而亡粟,弗能守也。
◯《汉食货志》晁错引《神农之教》。
2.5.神农书
禾生于枣,出于上党羊头之山右谷中。生七十日秀,六十日熟,凡一百三十日成,忌于寅卯。
黍生于榆,出于大梁之山左谷中,生六十日秀,四十日熟,凡一百日成,忌于丑。
大豆生于槐,出于沮石之山谷中,九十日华,六十日熟,凡一百五十日成,忌于卯。
小豆生于李,出于农石之山谷中,生六十日华,五十日熟,凡一百一十日成,忌于卯。
秫生于杨,出于农石之山谷中,七十日秀,六十日熟,凡一百三十日成,忌于午。
荞麦生于杏,出于农石之山谷中,生二十五日秀,五十日熟,凡七十五日成,忌于子。
麻生于荆,出于农石之山谷中,生七十日秀,六十日熟,凡一百三十日成,忌干未午辰亥。
小麦生于桃,出于须石之山谷中,生二百日秀,三十日熟,凡二百三十日成,忌于子。
稻生于柳,出于农石之山谷中,生八十日秀,七十日熟,凡一百五十日成,忌于亥。
五谷以生长日种者多实,以老死日种者无实,又难生;以忌日种之,一人不食。
禾生于己,疾于酉,长于子,老于戌,恶于丙丁,忌于寅卯。
黍生于寅,疾于午,长于丙丁,老于戌,死于申,恶于辰,忌于丑。
豆生于申,疾于子,长于壬,老于丑,恶于甲乙,忌于丙丁。
麦生于酉,疾于卯,长于辰,老于午,死于巳,恶于戌,忌于子。
太岁在四季,葶苈子熟时可种禾豆,夏至时可种黍麻。夏至後百日,地气上时可种麦(丑、未、戌是也)。
太岁在四仲,椹熟时可种禾豆,夏至可种黍麻,夏至後九十日,地气上可种麦(子、午、丑、酉是也)。
太岁在四孟,以蚕眠起时可种禾豆。夏至前五十日可种稻黍麻。夏至後八十日,地气上可种麦(寅、申、已、亥是也)。
◯《开元占经·一百十一》。
2.6.神农占
正月上朔,有风雨。三月谷贵,石五百钱。
八月有三卯,旱,麦大善。无三卯,麦不善。
凡虫食李,则黍贵。食枣,粟贵。食杏,麦贵。食荆,麻贵。食桑,丝贵。
正月上朔日,风从东来,植禾善。从南来,植黍善。从北来,稚禾善。
四月四日,风从东来,植豆善。西来,四日至七日,中豆善。
七日至十日,稚豆善。十四日无风,不种豆。
从冬至日到来年,满六十日,有大风雨折树木,麦大善。
从平朔至食时,植麦善。至日中,中麦善。至日入,稚麦善。常以夏至後九十日可种。
四月朔日,风从东来,从平明至辰时,植黍善。至日中,中黍善。至日入,稚黍善。
月朔日入,清明蚕善。正月有甲子,籴初贵後贱。正月上辛,温者善,风寒者不好。
◯《开元占经·一百十一》。
2.7.有焱氏颂
听之不闻其声,视之不见其形。充满天地,苞裹六极。
◯《庄子·天运》引有焱氏为之颂。《释文》焱亦作炎。
3.黄帝
◇帝姓公孙,名轩辕。一云姓姬。始服轩冕,号轩辕氏。一云居轩辕之丘,因以为号亦云帝轩氏。一云帝鸿氏,一云归藏氏。有熊国君少典氏之子,亦号有熊氏。伐炎帝,杀蚩尤,以土德王,称黄帝。在位百年,年百一十一。
3.1.道言
一者,阶於道,机於神。
◯《六韬·兵道·十二》。
芒芒昧昧,因天之威,与天同气。
◯《文子·符言》、《上仁》、《吕氏春秋·应同》、《淮南子·缪称训》、《泰族训》、《御览·七十七》。
声禁重,色禁重,衣禁重,香禁重,味禁重,室禁重。
◯《吕氏春秋·去私》。
帝无常处也。有处者,乃无处也。以言不刑蹇。
◯《吕氏春秋·圜道》。
厉女德而弗忘,与女正而弗衰,虽恶奚伤。
◯《吕氏春秋·遇合》。
四时之不正也,正五谷而已矣。
◯《吕氏春秋·审时》。
3.2.政语
日中必熭,操刀必割。
◯贾谊《新书·一宗首》。
道若川谷之水,其出无已,其行无止。
◯贾谊《新书·九》,《修政语·上》。
3.3.巾几铭
毋翕弱,毋俷德,毋违同,毋敖礼,毋谋非德,毋犯非义。
◯《路史·疏仡纪》:黄帝作《巾几》之铭。
◯案:《后汉·朱穆传注》:黄帝作《巾机》之法,即此。《汉志》道家有《黄帝铭》六篇。
3.4.金人铭
我,古之慎言人也,戒之哉!戒之哉!无多言,多言多败。无多事,多事多患。安乐必戒,无行所悔。勿谓何伤,其祸将长。勿谓何害,其祸将大。勿谓无残,其祸将然。勿谓莫闻,天妖伺人。荧荧不灭,炎炎柰何。涓涓不壅,将成江河。绵绵不绝,将成网罗。青青不伐,将寻斧柯。诚不能慎之,祸之根也。曰是何伤,祸之门也。强梁者不得其死,好胜者必遇其敌。盗怨主人,民害其贵。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,故後之下之,使人慕之。执雌持下,莫能与之争者。人皆趋彼,我独守此,众人惑惑,我独不从。内藏我知,不与人论技。我虽尊富,人莫害我。夫江河长百谷者,以其卑下也。天道无亲,常与善人。戒之哉!戒之哉!
◯《说苑·敬慎》。
◯案:此铭旧无撰人名,据《太公阴谋》《太公金匮》,知即黄帝六铭之一。《金匮》仅载铭首廿馀字,今取《说苑》以足之。
3.5.戒
余在民上,摇摇,恐夕不至朝。
◯《意林·一》引《太公金匮》:“武王问五帝之戒,可得闻乎?”太公曰:“黄帝云”。
3.6.丹书戒
施舍在心平,不幸乃弗闻过。祸福在所密,存亡在所用。下匿其私,用试其上。上操度量,以割其下。上下一日百战。
◯《路史·疏仡纪》:黄帝用作戒於丹书。又《韩非子·杨权》引末五语。
3.7.诲颛顼
爰有大圜在上,大矩在下,汝能法之,为民父母。
◯《吕氏春秋》·序意》:文信侯曰:“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。”
3.8.黄雀占
黄者士精,赤者火荧。爵者赏也。余当立大功乎。黄雀者集也。
◯《御览·八百七十二》引《春秋考异邮》:黄帝将兴,有黄雀赤头立于日旁,黄帝曰。
◯《艺文类聚·九十九》引作黄帝占曰:“黄者,玉精。赤者,火荧。雀者,赏也。余当立。”
3.9.李法
壁垒已定,穿窬不由路,是谓奸人。奸人者杀。
◯《汉书·胡建传》。
3.10.兵法
甲子从北斗魁第一星起,顺数至庚午,在第七刚星。至辛未,还从第六星,逆数至丙子,又从第一星顺数,尽六甲。
◯《五行大义》第五篇引《黄帝兵诀》。
◯案:《隋志·黄帝兵法杂要诀》一卷,此省词。《隋志》:《黄帝兵法》共八种。
◯又案:《李法》《律法》《兵律》在其中。今辑《兵法》次《李法》后。
沈阴,日月俱无光,昼不见日,夜不见月星,皆有云障之而不雨,此为君臣俱有阴谋,两敌相当,阴相图议也。若昼阴,夜月出,君谋臣;夜阴,昼日出,臣谋君,下逆上也。
◯《开元占经·五》引《黄帝用兵要法》。又《十一》引《黄帝用兵要诀》。
日月晕,仰视之。须臾,忽有云气从傍入者,急随云以攻之,大胜。
◯《开元占经·八》引《黄帝兵法》。
荧惑出太白之阴,若不有分军,必有他急,分大军也。
◯《开元占经·二十一》引《黄帝兵法》。
太白与辰星俱出东方,西方国大败。俱出西方,东方国大败。若客主人俱出军,在东方,东方军败。在西方,西方军败。言其表面军也。在表者不善,不获已,军坚守可也。
◯《开元占经·二十二》引《黄帝兵法》。
3.11.出军诀
牙旗者,将军之精;金鼓者,将军之气,一军之形侯也。
◯《御览·三百三十八》。
4.帝颛顼
◇帝名颛顼,黄帝孙,兴於高阳,号高阳氏。妘姓,一云姬姓,以水德王,都帝丘,在位七十八年,年九十八。
4.1.政语
帝颛顼曰:“至道不可过也。至义不可易也。是故以後者复迹也。故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,学黄帝之道而赏之,加而弗损,天下亦平也。”
◯贾谊《新书·修正语》上。
颛顼曰:“功莫美於去恶而为善,罪莫大於去善而为恶,故非吾善善而已也。善缘善也。非恶恶而已也,恶缘恶也。吾日慎一日,其此已也。”
◯同上。
4.2.丹书
敬胜怠者强,怠胜敬者忘。义胜欲者从,欲胜义者凶。凡事不强则枉,不敬则不正。枉者灭废,敬者万世。
◯《大戴礼》:武王践祚,召师尚父而问焉,曰:“昔帝颛顼之道存乎?”师尚父曰:“在《丹书》,《书》之言:云云。”
◯案:昔帝,各本作黄帝,今从官聚珍本。《学记·疏》云:检《大戴礼》,惟云帝颛顼之道,无黄字。
4.3.帝颛顼之法
妇人不辟男子於路者,拂之於四达之衢。
◯《淮南·齐俗训》。《御览·七十》引《淮南子》拂作祓,注云:除其不祥。
5.帝喾
◇帝名喾,一云名夋,一云名岌,黄帝曾孙。兴於高辛,号高辛氏。年十五,佐颛顼,三十五即位,以木德王,都亳。在位七十年,年百有五。
5.1.政语
帝喾曰:“缘道者之辞,而与为道已。缘巧者之事,而学(当作与)为巧已。行仁者之操,而与为仁已。故节仁之器,以修其躬,而身专其美矣。故上缘黄帝之道而明之,学颛顼之道而行之,而天下亦平也。”
◯贾谊《新书·修正语》上。
帝喾曰:“德莫高于博爱人,而政莫高于博利人。故政莫大于信,治莫大于仁,吾慎此而已也。”
◯同上。
6.帝尧
◇帝姓伊祁,名放勋,帝喾子,兄帝挚封为唐侯,以帝挚之九年受禅,号陶唐氏。以火德王,都平阳。或云以土德王。在位七十年而舜摄,又二十八年崩,年百七十,谥曰尧。
6.1.政语
帝尧曰:“吾存心于千古,加志于穷民。痛万姓之罹罪,忧众生之不遂也。故一民或饥,曰:‘此我饥之也。’一民或寒,曰:‘此我寒之也。’一民有罪,曰:‘此我陷之也。’”
◯贾谊《新书·修正语》上。
6.2.尧戒
战战栗栗,日慎一日。人莫蹪於山,而蹪於垤。
◯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。
6.3.刻璧东沈於雒
天子臣放勋,德薄施行不玄。
◯《御览·八十》引《尚书中侯》。
7.帝舜
◇帝姓姚,名重华。或云字都君,诸冯人,颛顼之後。尧徵为司徒,寻摄政受禅,号有虞氏。以土德王,都浦阪。在位五十年,年百岁,或云百十岁,谥曰舜。
7.1.九共
予辩下土,使民平平,使民无敖。
◯《尚书大传》。
7.2.政语
帝舜曰:“吾尽吾敬,而以事吾上,故见为忠焉。吾尽吾敬,以接吾敌,故见为信焉。吾尽吾敬,以使吾下,故见为仁焉。”
7.3.祠田
荷此长耜,耕彼南亩,四海俱有。
◯《文心雕龙·祝盟篇》引舜之《祠田》。
8.夏禹
◇禹姓姒,名文命,蜀之石纽人,颛顼六世孙。尧以为司空,封夏伯,因称伯禹。後受舜禅,号有夏氏,始降称王。亦号夏后氏。摄位二十年,即位十年,谥曰禹,亦称神禹,又曰大禹。
8.1.禹誓
济济有众,咸听朕言。非惟小子,敢行称乱。蠢兹有苗,用天之罚。若予既率尔群对诸群(疑当作“群邦诸君”)以征有苗。
◯《墨子·兼爱下》。
8.2.禹禁
春三月,山林不登斧,以成草木之长。夏三月,川泽不入纲罟,以成鱼鳖之长。且以并农力,执成男女之功。
◯《周书·大聚篇》:旦闻禹之禁。
8.3.政语
民无食也,则我弗能使也。功成而不利於民,我弗能劝也。
◯贾谊《新书·修政语上》。
8.4.夏箴
中不容利,民乃外次。
◯《周书·文传篇》引《夏箴》,孔晁曰:《夏禹之箴》,戒书也。
小人无兼年之食,遇天饥,妻子非其有也。大夫无兼年之食,遇天饥,臣妾舆马非其有也。戒之哉。弗思弗行,至无日矣。
◯同上。
8.5.开望
土广无守,可袭伐。土狭无食,可围竭。二祸之来,不称之灾。天有四殃,水、旱、饥、荒。其至无时,非务积聚,何以备之!
◯《周书·文传篇》引《开望》。孔晁曰:《开望》,古书名也。《北堂书钞·一百二》引“天有四殃”已下为《周书·夏箴》。今据编於《夏箴》后。
8.6.簨虡铭
教寡人以道者,击鼓;教寡人以义者,击钟;教寡人以事者,振铎;语寡人以忧者,击磬;语寡人参狱讼者,挥鞀。
◯《鬻子》:夏禹之治天下也,以五声听。门悬钟鼓铎磬而置鞀,以待四海之士。为铭於簨虡。又见《淮南子·汜论训》,作“以待四方之士为号”云云,小异。
8.7.祀六沴
若尔神灵,洪祀。六沴是合,无差无倾,无有不正。若民有不敬事,则会批之六沴,六事之机,以垂示我。民人无敢不敬事,上下王祀。
◯《尚书大传》。《鸿范五行传》。
9.后稷
◇后稷名弃,帝喾之胄。别姓姬,唐虞之际为天官,主稷。后之言主,故号后稷。後为司马,子孙世居稷官,皆称后稷。至太康末失官。商初代柱为稷神。周克商,追尊为自出之帝,效配天。
9.1.教稷
后稷曰:“所以务耕织者,以为本教也。”
◯《吕氏春秋·上农》。
后稷曰:“子能以窐为突乎?子能藏其恶而揖之以阴乎?子能使吾王靖而甽浴土乎?子能使保湿安地而处乎?子能使雚夷母淫乎?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风乎?子能使藁数节而茎坚乎?子能使穗大而坚均乎?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?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强乎?无之,若何?
”凡耕之大方,力者欲柔,柔者欲力;息者欲劳,劳者欲息;棘者欲肥,肥者欲棘;急者欲缓,缓者欲急;湿者欲燥,燥者欲湿。上田弃亩,下田弃甽。五耕五耨,必审,以尽其深殖之度。阴土必得,大草不生,必无螟蜮。今兹美禾,来兹美麦。是以六尺之耜,所以成亩也。其博八寸,所以成甽也。耨柄尺,此其度也。其耨六寸,所以间稼也。地可使肥,又可使棘。人肥必以泽,使苗坚而地隙。人耨必以旱,使地肥而土缓。草諯大月。冬至後五旬七日,菖始生。菖者,百草之先生者也。於是始耕。孟夏之昔,杀三叶而获大麦。日至,苦菜死而资生,而树麻与菽。此告民地宝尽死。凡草生藏日中出。狶首生而麦无叶,而从事于蓄藏。此告民究也。五时见生而树生,见死而获死。
“天下时,地生财,不与民谋。有年瘗土,无年瘗土,无失民时,无使之治。下知贫富,利器皆时至而作,渴时而止,是以老弱之力可尽起。其用日半,其功可使倍。不知事者,时未至而逆之,时既往而慕之,当时而薄之,使其民而郄之。民既郄,乃以良时慕,此从事之下也。操事则苦,不知高下,民乃逾处。种稑禾不为稑,种重禾不为重,是以粟少而失功。”
◯《吕氏春秋·任地》。
10.商汤
◇汤姓子,名履。一名天乙。契十四世孙。即位十七年克夏,号曰武王。王十三年崩,年百岁。谥曰汤。一曰成汤,一曰武汤。
10.1.帝告
施章乃服,明上下。
◯《困学纪闻·二》引《尚书大传·帝告》
10.2.汤征
汤曰:“予有言,有视水见形,视民见治不。”伊尹曰:“明哉。言能听,道乃进。君国子民,为善者皆在王官。勉哉勉哉。”汤曰:“汝不能敬命,予大罚殛之。无有攸赦。”
◯《史记·殷本纪》。
◯案《孟子·滕文公》篇引“葛伯仇饷”。《梁惠王篇》引“汤一征,自葛始”,又引“徯我后,后来其苏。”《滕文公》篇引“汤始征,自葛载”,又引“徯我后,后来其无罚”,皆《汤征》文。以《孔书》入《仲虺之诰》,故不录。
10.3.汤诰
惟三月,王自至于东郊,告诸侯群后:“毋不有功于民,勤力乃事。予乃大罚殛女,毋予怨。”曰:“古禹,皋陶,久劳于外,其有功於民,民乃有安。东为江,北为济,西为河,南为淮,四渎已修,万民乃有居。后稷降播,农殖百谷。三公咸有功于民,故后有立。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,帝乃弗予,有状。先王言不可不勉。”曰:“不道,毋之在国,女毋我怨。”
◯《史记·殷本纪》。
10.4.与诸侯誓
汤即天子之位,与诸侯誓曰:“阴胜阳,即谓之变,而天弗施。雌胜雄,谓之乱,而人弗行。故诸侯之治政,在诸侯之大夫治与从。”
◯《周书·殷祝》。
10.5.政语
汤曰:“学圣王之道者,譬如其日。静思而独居,譬其若火。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,譬其若去日之明於庭,而就火之光于室也。然可以小见,而不可以大知。”
◯贾谊《新书·九》。
汤曰:“药食尝于卑。然後至于贵。药言献于贵。然後闻于卑。”
◯同上,又见《说苑·君道》。
10.6.嫁妹辞
无以天子之尊而乘诸侯,无以天子之富而骄诸侯。阴之从阳,女之顺夫,本天地之义也。往事尔夫,必以礼义。
◯《困学纪闻·一》京房引汤《嫁妹之词》。
10.7.盘铭
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
◯《礼记·大学》。
10.8.网祝
汤见设网者,四面张,祝曰:“自天下者,自地出者,自四方至者,皆罹我纲。”汤曰:“嘻!尽之矣。非桀其孰能如此。”令去三面,舍一面,而教之祝曰:“蛛蝥作网,今之人循绪。欲左者左,欲右者右,欲高者高,欲下者下,吾请受其犯命者。”
◯贾谊《新书·七》。又见《吕氏春秋·异用》《史记·殷本纪》《新序·五》,并小异。
10.9.桑林祷
惟予小子履,敢用玄牡,告于上天后曰:今天大旱,即当朕身。履未知,得罪于上下。有善不敢蔽,有罪不敢赦,简在帝心。万方有罪,即当朕躬。朕躬有罪,无及万方。
◯《墨子·兼爱下》引《汤说》。又《吕氏春秋·顺民篇》:天大旱,五年不收,汤乃以身祷於桑林曰:“余一人有罪,无及万夫。万夫有罪,在余一人。无以一人之不敏,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。”多末二语。其为祷旱之词,可以互证。而《周语·汤誓》曰:“余一人有罪,无以万夫。万夫有罪,在余一人。”韦诏注:《汤誓》《商书》,伐桀之誓也。今《汤誓》无此言,则散亡矣。又《论语·尧曰篇》孔安国注:此伐桀告天之文。《墨子》引《汤誓》其词若此,则与《墨子》显异,所未详也。
政不节与?使民疾与?宫室崇与?妇谒盛与?苞苴行与?谗夫兴与?
◯《荀子·大略篇》。又《公羊解诂·二》引《韩诗传》。《说苑·君道篇》《御览·八十三》引《帝王世纪》,小异。
11.武丁
◇武丁,小乙子,汤十世孙,商之第二十二王。在位五十九年,一云百年,庙号高宗。
11.1.说命
高宗梁闇,三年不言。
◯《尚书大传》。
曰:“以余正于四方,余恐德之不类,兹故不言。”
◯《楚语·上》:白公子张曰:昔殷武丁能耸其德,至于神明。於是乎三年默以思道,卿士患之,曰:“王言以出令也。若不言,是无所禀令也。”武丁於是作《书》。贾逵、唐固曰:《书》,《说命》也。
曰:“若金,用女作砺。若津水,用女作舟。若大旱,用女作霖雨。启乃心,沃朕心。若药不暝眩,厥疾不瘳。若跣不视地,厥足用伤。”
◯同上。
必交修余,无余弃也。
◯同上。
念终始,典于学。
◯《文王世子》。
学学半。
◯《学记》。
敬孙务时敏,厥修乃来。
◯同上。
惟口起羞,惟甲胄起兵,惟衣裳在笥,推干戈省厥躬。。
◯《缁衣》。
爵无及恶德,民立而正。事纯而祭祀,是为不敬。事烦则乱,事神则难。
◯同上。
12.伊尹
◇伊尹名挚,姓伊字尹,有侁之空桑人。初仕桀,归相汤,为阿衡,太甲尊为保衡。
12.1.伊训
惟太甲元年,十有二月乙丑朔,伊尹祀于先王,诞资有牧方明。
◯《汉书·律历志》引《伊训》。
天诛造攻自牧宫,朕载自亳。
◯《孟子》。
载孚在亳。
◯《尧典》疏云:郑注《典宝》引《伊训》。
征自三届。
◯同上。
从谏而不拂,微谏而不倦,为上则明,为下则逊。
◯《荀子·臣道》引《书》。杨倞云:《书》,《伊训》也。
12.2.四方献令
汤问伊尹曰:“诸侯来献,或无牛马之所生。而献远方之物,事实相反,不利。今吾欲因其地势所有而献之(本脱”而”字,从《文选》左思《咏史诗》注引补),必易得而不贵。其为四方献令。”伊尹受命,於是为四方令曰:“臣请正东符娄、仇州、伊虑、沤深、九夷、十蛮、越沤、湔发、文身,请令以鱼皮之鞞,𩶭鰂之酱(𩶭字本空白,从《北堂书钞》一百四十六引补),鲛瞂利剑为献。正南瓯邓、桂国、损子、产里、百濮、九菌,请令以珠玑玳瑁、象齿、文犀、翠羽、菌鹤、短狗为献。正西昆仑、狗国、鬼亲、枳巳、闟耳、贯胸、雕题、离丘、漆齿,请令以丹青、白旄、纰罽、江历、龙角、神龟为献,正北空同、大夏、莎车、姑他、旦略、豹胡(一作貌胡)、代翟、匈奴、楼烦、月氏、孅犁、其龙、东胡。请令以橐駞、白玉、野马、騊駼、駃騠、良弓为献。”汤曰:“善。”
◯《周书·王会》。
12.3.说汤
汤得伊尹,祓之於庙,熏以萑苇(此四字本脱,从《风俗通·祀典》《续汉·礼仪志》中注引补),爝以爟火,衅以牺猳。明日设朝而见之,说汤以至味。汤曰:“可得(本作可对,从《御览·八百四十九》校改)而为乎?”对曰:“君之国小,不足以具之。为天子,然後可具。夫三群之虫,水居者腥,肉玃者燥,草食者羶。臭恶犹美,皆有所以。凡味之本,水最为始。五味三材,九沸九变,火为之纪。时疾时徐,灭腥去臊除羶,必以其胜,无失其理。调和之事,必以甘酸苦辛咸。先后多少,其齐甚微,皆有自起。鼎中之变,精妙微纤,口弗能言,志弗能喻,若射御之微,阴阳之化,四时之数。故久而不弊,熟而不烂,甘而不哝,酸而不嚛(本作酷,从《玉篇》引改),咸而不减,辛而不烈,淡而不薄,肥而不𦞈。肉之美者,猩猩之唇,貛貛之炙,隽觾(《文选·七命》注作𡻎燕)之翠,述荡之掔,旄象之约。流沙之西,丹山之南,有凤之丸,沃民所食。鱼之美者,洞庭之𩹲,东海之鮞。醴水之鱼,名曰朱鳖,六足有珠百碧(疑当作“若碧”)。雚水之鱼名曰鳐,其状若鲤而有翼,常从西海夜飞,游於东海。菜之美者,昆仑之苹,寿木之华。指姑(《齐民要术》十引作“括姑”)之东,中容之国,有赤木玄木之叶焉。馀瞀之南,南极之崖,有菜,其名曰嘉树,其色若碧。阳华之芸,云梦之芹(《说文》作䔇),具区之菁,浸渊之草,名曰土英。和之美者,阳朴之姜,招摇之桂,越骆之菌,鳣鲔之醢,大夏之盐,宰揭之露,(《开元占经》一百一作“雩揭之露”;《初学记》二、《御览·十二》作“揭雩之露”。宋本《初学记》作“揭萼”。)其色如玉,长泽之卵。饭之美者,玄山之禾,不周之粟,阳山之穄,南海之秬。水之美者,三危之露,昆仑之井,沮江之丘,名曰摇水,曰山(疑当作“白山”)之水,高泉之山,其上有涌泉焉,冀州之原。果之美者,沙棠之实。常山之北,投渊之上,有百果焉,群帝所食。箕山之东,青鸟之所,有甘栌焉。江浦之橘,云梦之柚,汉上石耳,所以致之。马之美者,青龙之匹,遗风之乘。非先为天子,不可得而具。天子不可强为,必先知道。道者,止彼在己,己成而天子成,天子成则至味具。”
◯《吕氏春秋·本味》。
◯案:《汉志》道家有《伊尹》五十一篇,小说家有《伊尹说》二十七篇。本注:其语浅薄,似依托也。此疑即小说家之一篇。《孟子》:伊尹以割烹要汤,谓此篇也。
12.4.对汤问
汤问于伊尹曰:“欲取天下,若何?”伊尹对曰:“欲取天下,天下不可取。可取,身将先取。”
◯《吕氏春秋·先己》。
汤问伊尹曰:“三公九卿,二十七大夫,八十一元士,知之有道乎?”
伊尹对曰:“昔者尧见人而知,舜任人然後知,禹以成功举之。夫三君之举贤,皆异道而成功,然尚有失者。况无法度而任已,直意用人,必大失矣。故君使臣自贡其能,则万一之不失矣。”
“王者何以选贤?”
“夫王者,得贤材以自辅。然后治也。虽有尧舜之明,而股肱不备,则主恩不流,化泽不行。故明君在上,慎於择士,务於求贤。设四佐以自辅,有英俊以治官。尊其爵,重其禄。贤者进以显荣,罢者退而劳力,是以主无遗忧,下无邪慝。百官能治,臣下乐职。恩流群生,润泽草木。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,不下堂而天下治,此使能之效也。”
◯《说苑·君道》。
汤问伊尹曰:“三公、九卿、大夫、列士,其相去何如?”
伊尹对曰:“三公者,知通於大道,应变而不穷。辩於万物之情,通於天道者也。其言足以调阴阳,正四时,节风雨,如是者举以为三公。故三公之事常在於道也。九卿者,不失四时,通於沟渠,修堤防,树五谷,通於地理者也。能通不能通,能利不能利,如是者举以为九卿,故九卿之事常在於德也。大夫者,出入与民同众,取去与民同利。通於人事,行犹举绳,不伤於言。言之於世,不害於身。通於关梁,实於府库。如是者举以为大夫,故大夫之事常在於仁也。列士者,知义而不失其心,事功而不独专其赏,忠政强谏而无有奸诈,去私立公而言有法度,如是者举以为列士。故列士之事常在於义也。故道德仁义定而天下正。凡此四者,明王臣而不臣。”
汤曰:“何谓臣而不臣?”
伊尹对曰:“君之所不名臣者四:诸父,臣而不名;诸兄,臣而不名;先王之臣,臣而不名;盛德之士,臣而不名——是谓大顺也。”
◯《说苑·臣术》。《五行大义·第二十二篇》引《帝王世纪》。
汤问伊尹曰:“古者所以立三公、九卿、大夫、列士者,何也?”
伊尹对曰:“三公者,所以参王事也;九卿者,所以参三公也;大夫者,所以参九卿也;列士者,所以参大夫也。故参而有参,是谓事宗,事宗不失,外内若一。”
◯同上。
13.仲虺
◇仲虺亦作中蘬,亦作中𤳹。一曰莱朱,薛人。夏车正奚仲之后,为汤左相。
13.1.仲虺之告
我闻于夏,人矫天命,布命于下,帝伐之恶,龚丧厥师。
◯《墨子·非命上》引《仲虺之告》。又《非命中》引作“我闻有夏,人矫天命,布命于下,帝式是恶,用阙师。”又《非命下》引作“我闻有夏,人矫天命于下,帝式是增,用爽厥师。”凡三引互异。
诸侯自为得师者王,得友者霸,得疑者存。自为谋而莫己若者亡。
◯《荀子·尧问》引《中蘬之言》,又《吕氏春秋·骄恣》引无“霸得疑者”四字。
乱者取之,亡者侮之。
◯《左传·襄十四年》引“仲虺有言”,又《襄三十年》引《仲虺之志》同,又《宣十二年》引仲虺有言曰:“取乱侮亡”,盖约文。
卷二
2.1.周文王
◇王讳昌,姓姬,后稷之后。商纣以为西伯,以虞芮质成之年受命称王。或云武王克商,追尊为王(详见《礼记大传》)。在位五十年,年九十七,谥曰文王。
2.1.1.程寤
文王去商在程。正月既生魄,太姒梦见商之庭产棘,太子发取周庭之梓,树于阙间,化为松柏棫柞。寤惊,以告文王,文王曰:“慎勿言。”乃召太子发,占之于明堂。王及太子发并拜吉梦,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。
◯《艺文类聚》七十九,又八十九。《文选·石阙铭》注,《御览》三百九十七、五百三十三、九百五十八,又《博物志》八。案《御览》八十四引《帝王世纪》云:“十年正月,文王自商至程。太姒梦见商庭生棘,太子发取周庭之梓,树之于阙间,梓化为松柏棫柞。觉而惊,以告文王。文王不敢占,召太子发,命祝以币告于宗庙群神。然后占之于明堂。及发,并拜吉梦,遂作《程寤》。”亦据《周书》为说。
◯案:《周书·度训》至《文传》十七篇,今见存,不具录。录诸篇中所载之诏告令,而以《程寤》佚篇冠周代文之首。
2.1.2.诏牧
不谷不德,政事不时。国家罢病,不能胥匡。二三子尚助不谷,官考厥职。乡问其人,因其耆老,及其总害,慎问其故,无隐乃情。及某日以告于庙,有不用命,有常不赦。
◯《周书》·大匡》:“维周王宅程三年,遭天之大荒,作《大匡》以诏牧其方。”
2.3.诏太子发
汝敬之哉!民物多变,民何向非利?利维生痛,痛维生乐,乐维生礼,礼维生义,义维生仁。呜呼,敬之哉!民之适败,上察下遂信。何向非私?私维生抗,抗维生夺,夺维生乱,乱维生亡,亡维生死。呜呼,敬之哉!汝慎守勿失,以诏有司,夙夜勿忘。若民之向引,汝慎何非遂。遂时不远,非本非标,非微非辉。壤非壤不高,水非水不流。呜呼,敬之哉!倍本者槁。汝何葆非监?不维一葆监。顺时维周,于民之适败,无有时盖。後戒後戒,谋念勿择。
◯《周书·文儆》:维周王告梦,惧後祀之无保。庚辰,诏太子发。
2.4.告四方游旅
四方游旅,旁生忻通。津济道宿,所至如归。币租轻,乃作母以行其子,易资贵贱,以均游旅,使无滞。无粥熟,无室市,权内外以立均。无蚤暮闾次均行,均行众从,积而勿口。以罚助均,无使之穷。平均无乏,利民不淫。无播蔬,无食种,以数度多少省用,祈而不宾。祭服漱不制。车不雕饰,人不食肉,畜不食谷,国不乡射,乐不墙合。墙屋有补无作,资农不败务。非公卿不宾,宾不过具。哭不留日,登降一等。庶人不独葬。伍有植,送往迎来亦如之。有不用命,有常不违。
◯《周书·大匡》:维周王宅程三年,遭天大荒,于是告四方游旅。
2.5.令县鄙商旅
能来三室者,与之一室之禄。
◯《周书·大聚》:乃合县鄙商旅。
2.6.代崇令
毋杀人,毋坏屋,毋填井,毋伐树木,毋动六畜。有不如令者,死无赦。
◯《说苑·指武》。
2.7.遗戒
我称非早一人固,下修我度遵德纪。我终之后,恒称太子。河洛复告,遵朕称王。
◯《诗·文王·序》疏引《尚书中侯》。
2.8.文王之法
有亡荒阅。
◯《左传》昭七年,芋尹无宇引周文王之法。注:荒,大也。阅,蒐也。有亡人,当大搜其众。
2.2.武王
◇王讳发,文王子。年八十三嗣位,明年观兵商郊,三年克商。在位十年,年九十三。谥曰武王。
2.2.1.大誓
唯四月,太子发上祭于毕,下至于孟津之上,乃告司马、司徒、司空诸节:“齐栗信哉!予无知,以先祖先父之有德之臣,左右予小子,受先公功。毕力赏罚,以定厥功。明于先祖之遗。”师行,师尚父左仗黄钺,右把白旄,以号曰:“苍兕苍兕,总尔众庶,与尔舟楫,后至者斩。”太子发升于舟,中流,白鱼入于王舟。王跪取入,涘以燎。群公咸曰:“休哉。”周公曰:“虽休勿休,祗事不怠。”既渡,至于五日,有火自上复于下,至于王屋,流为雕,其色赤,其声魄。五至,以谷俱来。武王喜,诸大夫皆喜。周公曰:“茂哉!茂哉!天之见此,以劝之也,恐恃之。”使上,附以周公书,报诰于王,王动色变。八百诸侯不召自来,不期同时,不谋同辞,皆曰:“纣可伐矣。”王曰:“尔未知天命,未可伐。”乃还师归。
◯《尚书大传》、《史记·周本纪》、《齐太公世家》,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、《书·太誓序疏》引马融《书序》,《诗·大明疏》、《思文疏》、《閟宫疏》、《周礼·太祝疏》、《春秋繁露·同类相动篇》、《白虎通·爵篇》、《楚词·天问》注,《文选·幽通赋》旧注、《艺文类聚》十六、《御览》一百四十六。
唯丙午,王逮师。前师乃鼓,䵾譟,师乃搯,前歌后舞,格于上天下地,咸曰:“孜孜无怠,天将有立,父母民之,有政有居。”
◯《尚书大传》、《诗谱序疏》、《大明疏》又《閟宫疏》引《汉律历志》、《周礼·大司马》注、《说文·手部》、《御览》五百七十四引《尚书大传》。
王乃作《大誓》,告于众庶:“今殷王纣,乃用其妇人之言,自绝于天。毁坏其三正,离逿其王父母弟。四方之多罪,逋逃是宗,是长、是信、是使,乃断弃其先祖之乐,乃为淫声,用变乱正音,以说妇人。故今予发,唯其行天罚。勖哉夫子,不可再,不可三。
◯《史记·周本纪》、《汉·礼乐志》、《谷永传》。
周公曰:“都,懋哉。予闻古先哲王之格言。”
◯《周礼·太祝疏》。
正稽古立功立事,可以永年,传于亡穷,丕天之大律。
◯《汉书·郊祀志》、《刑法志》、《平当传》。
附下而罔上者死,附上而罔下者刑。与闻国政而无益于民者退,在上位而不能进贤者逐。
◯《说苑·臣术》、《容斋续笔·一》
小人见奸巧,乃闻,不言也,发罪钧。
◯《墨子·尚同下》。
太子发拜手稽首。
◯《周礼·太祝疏》。
於去发(疑作太子发)曰:“恶乎!君子,天有显道,其行甚章。为鉴不远,在彼殷王。谓人有命,谓敬不可行,谓祭无益,谓暴无伤。上帝不常,九有以亡。上帝不顺,祝降其丧。惟我有周,受之大帝。
◯《墨子·非命下》。
纣越厥夷居,不肯事上帝。鬼神祝厥先,神褆不祀,乃曰吾有民有命,无僇𠏿务。天亦纵之,弃而弗葆。
◯《墨子·非命上》、《非命中》、《天志中》。
天视自我民视,天听自我民听。
◯《孟子·万章》。
天聪明,自我民聪明。
◯《诗·𤇏民》《笺》《疏》云:《大誓》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