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诗精选·卷一
1.李世民
帝姓李氏,諱世民,神堯次子,聰明英武,貞觀之治,庻[同庶]幾成康[1],功德兼隆,由漢以來未之有也。而銳[同鋭]情[2]經術,初建秦邸,即開文學館,召名儒十八人為學士,既即位,殿左置弘文館,悉引内學士,番宿[3]更休。聽朝之間,則與討論典籍,雜以文詠,或日昃夜艾[4],未嘗少怠,詩筆草隸,卓越前古,至於天文秀發,沈麗髙朗,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,帝實有以啓之焉。在位二十四年,諡[同謚]曰文。集四十巻,館閣書目,詩一巻[同卷],六十九首,今編詩一巻。
- 庻几成康:庶几:相近、差不多。成康之治,又称成康之世,指西周初姬诵、姬钊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。史家称“成康之际,天下安宁,刑错四十余年不用”。
- 锐情:谓用心专一。《北齐书·酷吏传·毕义云》:“因此锐情讯鞠,威名日盛。”《北史·周本紀》:“劳谦接下,自强不息。以海内未康,锐情教习。”
- 番宿:轮班值夜。
- 日昃夜艾:日昃,太阳偏西。《周易·离》:“日昃之离,不鼓缶而歌,则大耄之嗟,凶。”夜艾,艾有老之意,夜艾即夜深。
1.1.帝京篇十首并序
予以萬幾[通機]之暇,游息藝文,觀列代之皇王,考當時之行事,軒、昊、舜、禹之上信無間然矣[1],至於秦皇、周穆、漢武、魏明[2],峻宇雕牆,窮侈極麗,征稅殫於宇宙,轍迹徧於天下,九州無以稱其求,江海不能贍其欲,覆亡顚[同顛]沛[3],不亦宜乎?予追蹤百王之末,馳心千載之下,慷慨懷古,想彼哲人[4],庻以堯舜之風,蕩秦漢之弊;用咸英之曲[5],變爛漫之音,求之人情,不為難矣。故觀文教於六經,閲武功於七徳[同德][6],臺榭取其避燥濕,金石尚其諧神人,皆節之於中和,不係[同系]之於滛[同淫]放,故溝洫可恱[同悦],何必江海之濱乎?麟閣可翫[同玩],何必兩[一作山]陵之間乎?忠良可接,何必海上神仙乎?豐鎬可遊[7],何必瑶池之上乎?釋實求華,以人從欲,亂於大道,君子恥之,故述帝京篇以明雅志云爾。
- 軒、昊、舜、禹:轩辕黄帝、黄帝之子少昊、唐尧、夏禹,皆古圣君。无间然:没有可以非议的。《论语·泰伯》:“禹,吾无间然矣。”
- 秦皇、周穆、漢武、魏明:秦始皇嬴政、周穆王姬满、汉武帝刘彻、魏明帝曹叡。
- 顚沛:跌倒,引申为困顿。《诗·大雅·荡》:“人亦有言:‘颠沛之揭,枝叶未有害,本实先拔。’”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,造次必於是,颠沛必於是。”
- 哲人:智者。《尚书·商书·伊训》:“敷求哲人,俾辅于尔后嗣。”《诗·小雅·鸿雁》“鸿雁于飞,哀鸣嗷嗷。维此哲人,谓我劬劳。”
- 咸英:《咸池》、《六英》。
《隋书·志第八·音乐上》:“圣人造乐,导迎和气,恶情屏退,善心兴起。伊耆有苇籥之音,伏牺有网罟之咏,葛天八阕,神农五弦,事与功偕,其来已尚。黄帝乐曰《咸池》,帝喾曰《六英》,帝颛顼曰《五茎》,帝尧曰《大章》,帝舜曰《箫韶》,禹曰《大夏》,殷汤曰《护》,武王曰《武》,周公曰《勺》。”
- 七徳:禁暴、戢兵、保大、定功、安民、和众、丰财。
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楚子曰:“非尔所知也。夫文,止戈为武。武王克商。作《颂》曰:‘载戢干戈,载櫜弓矢。我求懿德,肆于时夏,允王保之。’又作《武》,其卒章曰‘耆定尔功’。其三曰:‘铺时绎思,我徂求定。’其六曰:‘绥万邦,屡丰年。’夫武,禁暴、戢兵、保大、定功、安民、和众、丰财者也。故使子孙无忘其章。”
- 豐鎬:丰京和镐京一起并称为“丰镐”,是西周王朝的国都,历史上最早称为“京”的城市,也是中国最早期的城市,作为西周首都沿用近三百年,又称宗周,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太史公曰:学者皆称周伐纣,居洛邑,综其实不然。武王营之,成王使召公卜居,居九鼎焉,而周复都丰、镐。至犬戎败幽王,周乃东徙于洛邑。所谓‘周公葬毕’,毕在镐东南杜中。”
1.1.1.其一
秦川雄帝宅[1],函谷壯皇居[2]。綺殿千尋起[3],離宫百雉餘[4]。連甍遥接漢[5],飛觀迥凌虗[同虚][6]。雲日隱層闕,風煙出綺疏[7]。
- 秦川:秦川泛指今陕西、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地带。因春秋、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。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天下有变,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,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,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?”
- 函谷:亦作“凾谷”,即函谷关,建于西周时期。《辞海》:“因在谷中,深险如函而得名。东自崤山,西至潼津,通名函谷,号称天险。”
- 綺殿:华丽的宫殿。陈叔宝《上巳玄圃宣猷堂禊饮同共八韵诗》:“绮殿三春晚,玉烛四时平。”
千尋:古以八尺为一寻,“千寻”形容极高或极长。《晋书·列传第四十三》:“而沔汉之水,无万仞之固;方城虽峻,无千寻之险。” - 離宫:是指在国都之外为皇帝修建的永久性居住的宫殿,皇帝一般固定的时间都要去居住。也泛指皇帝出巡时的住所。《史记·刘敬叔孙通列传》:“孝惠帝曾春出游离宫。”
百雉: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,百雉即长度达三百丈,是春秋时国君的特权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” - 甍:屋脊。《魏书·列传第四十八·韩麒麟》:“至于开伎作宦途,得与膏梁华望接闬连甍,何其略也。”
- 飛觀:高阙凌空而起。《文选·王延寿·鲁灵光殿赋》:“阳榭外望,高楼飞观。” 《文选·曹植·杂诗六首之六》:“飞观百余尺,临牖御棂轩。”
凌虗:凌驾虚空。《晋书·列传第二十一》:“攀招摇而上跻兮,忽蹈廓而凌虚。” - 綺疏:亦作“绮疎”,指雕刻成空心花纹的窗户。《后汉书·梁统列传》:“柱壁雕镂,加以铜漆,窗牖皆有绮疏青琐,图以云气仙灵。”
1.1.2.其二
巖廊罷機務[1],崇文聊駐輦[2]。玉匣啓龍圖[3],金繩披鳯[一作鳥]篆[4]。韋編斷仍[一作方]續[5],縹帙舒還巻[6]。對此乃淹留[一作忘憂],攲案觀墳典[7]。
(蓝色——上声十六铣。)
- 巖廊:亦作“岩郎”,高峻的廊庑,借指朝廷。《梁书·本纪第三·武帝下》:“皇王在昔,泽风未远,故端居玄扈,拱默岩廊。”
- 崇文:此当借用魏明帝青龙四年置崇文观,以指学士云集之所。非是唐太宗贞观十三年于东宫所设崇贤馆,因为崇贤馆到唐高宗上元二年,避太子李贤讳才改名崇文馆。
- 龍圖:河图。《宋书·志第十七·符瑞上》:“燧人氏没,宓牺代之,受《龙图》,画八卦,所谓‘河出《图》’者也。”《隋书·志第九·音乐中·昭夏》:“龙图革命,凤历归昌。”
- 金繩:黄金或其他金属制的绳索,用以编连策书。《后汉书·方术列传》:“神经怪牒、玉策金绳。”《南齐书·高帝纪上》:“披金绳而握天镜,开玉匣而总地维。”
鳯篆:此处应为鸟篆,凤篆盖误。《隋书·列传第七·李德林》:“龙图鸟篆,号谥遗迹,疑而难信,缺而未详者,靡得而明焉。” - 韋编:古代将竹简联缀成篇的皮绳,后借指书籍。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晚而喜《易》……读《易》,韦编三绝。”
- 縹帙:指淡青色帛做成的书衣,也指书卷。
- 攲:通倚,倚靠。
墳典:上古书籍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“是良史也,子善视之。是能读《三坟》、《五典》、《八索》、《九丘》。”
1.1.3.其三
移歩出詞林[1],停輿欣武[一作載]宴。琱[同雕]弓寫明月,駿馬疑流電。驚雁落虚弦[2],啼猿悲急箭[3]。閲賞誠多美,於兹乃忘倦。
(可视为五言仄韵律诗。蓝色——去声十七霰。)
- 詞林:翰林或翰林院的别称。
- 惊雁:用惊弓之鸟事。
《战国策·楚策四·天下合从》: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:“君有将乎?”曰:“有矣,仆欲将临武君。”魏加曰:“臣少之时好射,臣愿以射譬之,可乎?”春申君曰:“可。”加曰:“异日者,更羸(有书作更嬴者,恐误)与魏王处京台之下,仰见飞鸟。更羸谓魏王曰:‘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。’魏王曰:‘然则射可至此乎?’更羸曰:‘可。’有间,雁从东方来,更羸以虚发而下之。魏王曰:‘然则射可至此乎?’更羸曰:‘此孽也。’王曰:‘先生何以知之?’对曰:‘其飞徐而鸣悲。飞徐者,故疮痛也;鸣悲者,久失群也,故疮未息,而惊心未至也。闻弦音,引而高飞,故疮陨也。’今临武君,尝为秦孽,不可为拒秦之将也。”
- 啼猿:用养由基射猿事。
《淮南子·说山训》:楚王有白蝯,王自射之,则搏矢而熙;使养由基射之,始调弓矫矢,未发而蝯拥柱号矣,有先中中者也。呙氏之璧,夏后之璜,揖让而进之,以合欢;夜以投人,则为怨,时与不时。画西施之面,美而不可说,规孟贲之目,大而不可畏;君形者亡焉。
1.1.4.其四
鳴笳臨樂館[1],眺聴[同聽]歡芳節[2]。急管韻朱絃[3],清[一作長]歌凝白雪[4]。彩鳯肅來儀[一作下][5],玄鶴紛成列[6]。去兹鄭衞聲,雅音方可悦[7]。
(蓝色——入声九屑)
- 鳴笳:古代贵官出行,前导鸣笳以启路。曹丕《与朝歌令吴质书》:“时驾而游,北遵河曲,从者鸣笳以启路,文学讬[同托]乘於后车,节同时异,物是人非,我劳如何!”
- 眺聴:犹视听,谓耳目所及。南朝·梁·何逊《登石头城》:“眺听穷耳目,远近备幽悉。”
- 急管:亦作“ 急筦 ”,节奏急速的管乐。南朝·宋·鲍照《代白纻曲》之一:“古称《渌水》今《白纻》,催弦急管为君舞。”
朱絃:用练丝(即熟丝)制作的琴弦,也泛指琴瑟类弦乐器。《礼记·乐记》:“《清庙》之瑟,朱弦而疏越。壹倡而三叹,有遗音者矣。” - 清歌: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。汉·张衡《思玄赋》:“双材悲於不纳兮,并咏诗而清歌。”
白雪:中国古琴名曲,传为春秋晋师旷所作。战国·楚·宋玉《讽赋》:“中有鸣琴焉,臣援而鼓之,为《幽兰》、《白雪》之曲。”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昔者师旷奏《白雪》之音,而神物为之下降。” 三国·魏·嵇康《琴赋》:“扬《白雪》,发清角,理正声,奏妙曲。” 但此处视为不用典故较好,即指洁白的雪。 - 彩鳯肅來儀:指吉祥的征兆。《尚书·益稷》:“箫韶九成,凤皇来仪。”
- 玄鶴:黑鹤。晋·崔豹《古今注·鸟兽》:“鹤千岁则变苍,又二千岁变黑,所谓玄鹤也。”《韩非子·十过》:“师旷不得已,援琴而鼓。一奏之,有玄鹤二八,道南方来,集于郎门之垝;再奏之,而列。三奏之,延颈而鸣,舒翼而舞,音中宫商之声,声闻于天。
- 鄭衞聲:指春秋战国时郑、卫等国的民间音乐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恶紫之夺朱也;恶郑声之乱雅乐也;恶利口之覆邦家者。”
1.1.5.其五
芳辰追[一作開]逸趣,禁苑信多竒[同奇][1]。橋形通漢上,峰勢接雲危。煙霞交隱映,花鳥自參差。何如肆轍跡,萬里賞瑶池[2]。
(五言律诗,颔联、颈联、尾联不粘,尾联上句“肆”字仄声小拗,下句“赏”字仄声不救。蓝色——上平四支)
- 禁苑:帝王的园林。
- 瑶池:神话传说中昆仑山上的池名,为西王母所居。《史记·大宛列传》:“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,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。其上有醴泉、瑶池 。”此处用周穆王西巡昆仑典故。
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遂宾于西王母,觞于瑶池之上。西王母为王谣,王和之,其辞哀焉。乃观日之所入。一日行万里。”
《穆天子传》卷三:“乙丑,天子觞西王母於瑶池之上。”
1.1.6.其六
飛葢去芳園[1],蘭橈遊翠渚[2]。萍[一作梁]間日彩亂,荷處香風舉。桂楫滿中川[3],弦歌振長嶼[4]。豈必[一作獨]汾河曲[5],方為歡宴所。
(可视为五言仄韵律诗。蓝色——上声六语)
- 飛葢:高高的车篷。亦借指车、驱车。三国·魏·曹植《公宴》诗:“清夜游西园,飞盖相追随。”南朝·梁·庾肩吾《奉和春夜应令》:“讵假西园讌,无劳飞盖游。”
- 蘭橈:小舟的美称。
- 桂楫:亦作”桂檝”。桂木船桨,指华丽的船。晋·王嘉《拾遗记·前汉下》:“桂楫松舟,其犹重朴。”
- 弦歌:依琴瑟而咏歌。《周礼·春官·小师》:“小师掌教鼓鼗、柷、敔、埙、箫、管、弦、歌。” 郑玄注:“弦,谓琴瑟也。歌,依咏诗也。”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三百五篇,孔子皆弦歌之。”
- 汾河曲:即汉武横汾。
《昭明文选·卷四十五》:上行幸河东,祠后土,顾视帝京欣然,中流与群臣饮燕,上欢甚,乃自作《秋风辞》曰:秋风起兮白云飞,草木黄落兮雁南归。兰有秀兮菊有芳,携佳人兮不能忘。泛楼船兮济汾河,横中流兮扬素波。箫鼓鸣兮发棹歌,欢乐极兮哀情多。少壮几时兮奈老何!”
1.1.7.其七
落日雙闕昏[1],回輿九重暮[2]。長煙散[一作引]初碧,皎月澄輕素。搴[通褰]幌翫琴書[3],開軒引雲霧。斜[一作銀]漢耿層閣,清風揺玉樹[4]。
(蓝色——去声七遇)
- 雙闕:古代宫殿﹑祠庙﹑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。借指宫门、京都。《陈书·高祖上》:“京师祸乱,亟积寒暄,双阙低昂,九门寥豁。”
- 回輿:回驾,回车。《后汉书·邓张徐张胡列传》:“祠谒既讫,当南礼大江,会得君奏,临汉回舆而旋。”
九重:指宫门、宫禁、朝廷。 - 搴幌:撩动帷帐。
- 玉樹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谢太傅问诸子侄:‘子弟亦何预人事,而正欲使其佳?’诸人莫有言者。车骑答曰:‘譬如芝兰玉树,欲使其生于阶庭耳。’”后以“玉树”称美佳子弟。
1.1.8.其八
歡樂難再逢,芳辰良可惜。玉酒泛雲罍[1],蘭殽[同餚]陳綺席。千鍾[同盅]合堯禹[3],百獸諧金石[4]。得志重寸隂,忘懷輕尺璧[5]。
(蓝色——入声十一陌)
- 玉酒:醇美的酒,多指御酒。
雲罍:饰有云状花纹的酒壶。《康熙字典》:“罍者,尊之大者也。雖尊?飾異,皆得畫雲雷之形,以其云罍取于云雷故也。” - 蘭殽:美味佳肴。《后汉书·文苑传下·边让》:“兰肴山竦,椒酒渊流。”李贤注:“兰肴,芳若兰也。”
- 千鍾合堯禹:千盅,千杯。极言酒多或酒量大。《孔从子·儒服》:“尧舜千钟,孔子百觚;子路嗑嗑,尚饮十榼。古之圣贤,无不能饮者。”
- 百獸諧金石:《尚书·舜典》:“於!予击石拊石,百兽率舞。”
- 重寸隂,輕尺璧:《淮南子·原道训》:“圣人不贵尺之璧,而重寸之阴,时难得而易失也。”
1.1.9.其九
建章歡賞夕[1],二八盡妖妍[2]。羅綺昭陽殿[3],芬芳瑇瑁筵[4]。珮移星正動,扇掩月初圓。無勞上懸圃[5],即此對神仙。
(五言律诗,尾联失粘。蓝色——下平一先)
- 建章:汉代长安宫殿名,泛指宫阙。
- 二八:即十六人。古代歌舞分为两列,每列八人。《左传·襄公十一年》:“凡兵车百乘,歌钟二肆,及其鎛磬,女乐二八。” 杜预注:“十六人。”。
- 羅綺:本意为丝绸梭织衣物,又可指年轻貌美的女子。汉·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始徐进而羸形,似不任乎罗绮。”
昭阳殿:汉宫殿名,后泛指后妃所住的宫殿。 - 瑇瑁筵:同“玳瑁筵”,玳瑁是一种海龟科的海洋动物。玳瑁筵指豪华﹑珍贵的宴席。
- 悬圃:传说在昆仑山顶,有金台﹑玉楼,为神仙所居,也称玄圃,后泛指仙境。《楚辞·天问》:“昆仑悬圃,其凥[同居]安在?”
1.1.10.其十
以兹遊觀極,悠然獨長想[1]。披卷[一作襟]覽前蹤,撫躬尋既往[2]。望古茅茨約[3],瞻今蘭殿廣。人[一作入]道惡[一作慮]髙危[4],虚心戒盈蕩[5]。
奉天竭誠敬,臨民思惠養。納善察忠諫,明科慎刑賞。
六五誠難繼,四三非易仰[6]。廣待淳化敷[7],方嗣云亭響[8]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上声二十二养)
- 長想:长思深缅。晋·成公绥《啸赋》:“逸群公子,体奇好异。傲世忘荣,绝弃人事。睎高慕古,长想远思。将登箕山以抗节,浮沧海以游志。”
- 撫躬:即反躬自问,有反过来要求自己、自我检束的意思。《隋书·帝纪第五》:“若涉大川,罔知所济,抚躬永叹,忧心孔棘。”
- 茅茨:泛指平民居所。《墨子·三辩》:“昔者尧舜有茅茨者,且以为礼,且以为乐。”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尧之王天下也,茅茨不翦,采椽不斲。”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堂高三尺,土阶三等,茅茨不翦,采椽不刮。”
- 髙危:处高而易危险。魏征《荐太宗十思疏》:“念高危,则思谦冲而自牧;惧满溢,则思江海下百川。”
- 盈蕩:盈满而易簸荡。《左传·庄公四年》:“【楚武王】伐随,将齐,入告夫人邓曼曰:‘余心荡。’邓曼叹曰:‘王禄尽矣。盈而荡,天之道也。先君其知之矣。故临武事,将发大命,而荡王心焉。’”
- 六五、四三:盖指上古三代诸位圣王。
- 淳化:纯正平和,引申为敦厚的教化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时播百谷草木,淳化鸟兽虫蛾。”
- 云亭:云云山和亭亭山的合称,古代帝王封禅处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,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。昔无怀氏封泰山,禅云云;虙羲封泰山,禅云云;神农封泰山,禅云云;炎帝封泰山,禅云云;黄帝封泰山,禅亭亭。”
1.2.飲馬長城窟行
饮马长城窟行:一曰《饮马行》。长城,秦所筑以备胡者。其下有泉窟,可以饮马。古辞云:“青青河畔草,绵绵思远道。”言征戍之客,至於长城而饮其马,妇人思念其勤劳,故作是曲也。郦道元《水经注》曰:“始皇二十四年,使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,起自临洮,至于碣石。东暨辽海,西并阴山,凡万馀里。民怨劳苦,故杨泉《物理论》曰:‘秦筑长城,死者相属。’民歌曰:‘生男慎勿举,生女哺用脯。不见长城下,尸骸相支拄。’其冤痛如此。今白道南谷口有长城,自城北出有高阪,傍有土穴出泉,挹之不穷。歌录云:‘饮马长城窟,’信非虚言也。”《乐府解题》曰:“古词,伤良人游荡不归,或云蔡邕之辞。若魏陈琳辞云:‘饮马长城窟,水寒伤马骨。’则言秦人苦长城之役也。”《广题》曰:“长城南有溪阪,上有土窟,窟中泉流。汉时将士征塞北,皆饮马此水也。按赵武灵王既袭胡服,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,山下有长城,武灵王之所筑也。其山中断,望之若双阙,所谓高阙者焉。”《古今乐录》曰:“王僧虔《技录》云‘《饮马行》,今不歌。’”
迥戍危烽火,層巒引髙節。悠悠巻斾[同旆]旌[4],飲馬出長城[5]。
寒沙連騎跡,朔吹斷邊聲[6]。胡塵清玉塞[7],羌笛韻金鉦[8]。
絶漠干戈戢,車徒振原隰[9]。都尉反龍堆[10],將軍旋馬邑[11]。
揚麾氛霧靜,紀石功名立[12]。荒裔一戎衣[13],靈[一作雲]臺凱歌入[14]。
(蓝色——入声九屑;绿色——下平八庚;巧克力色——入声十四缉。)
- 交河: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的雅尔乃孜沟中。它最早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“车师前国”的都城。《汉书·西域传》称:“车师前国,王治交河城,河水分流绕城下,故号交河城。”
- 瀚海:唐以前注释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,皆解作一大海名,疑即今贝加尔湖,后专门代指沙漠。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封狼居胥山,禅於姑衍,登临瀚海。”
- 隂山: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山脉。南北朝·民歌《敕勒歌》:“敕勒川,阴山下。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。”
- 斾旌:泛指旗帜。《诗经·小雅·车攻》:“萧萧马鸣,悠悠旆旌。”
- 饮马:给马喝水,引申为通过战争扩大疆土至某地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楚子北,师次于郔。沈尹将中军,子重将左,子反将右,将饮马于河而归。”
- 朔吹:指北风。陈叔宝《飞来双白鹤》:“朔吹已萧瑟,愁云屡合开。”
- 玉塞:玉门关的别称。《晋书·秃发傉檀载记论》:“控弦玉塞,跃马金山。”
- 羌笛: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,已有2000多年历史。《昭明文选》引《风俗通》:“笛元羌出,又有羌笛。然羌笛与笛,二器不同,长於古笛,有三孔,大小异,故谓之双笛。”
金鉦:古乐器。《文选·张衡》:“戎士介而扬挥,戴金钲而建黄钺。”薛综注:“金钲,镯铙之属也。” - 原隰:广平与低湿之地,泛指原野。《汉书·货殖传第六十一》“于是辩其土地、川泽、丘陵、衍沃、原隰之宜,教民种树畜养。”
- 龍堆:白龙堆的略称,古西域沙丘名。汉·扬雄 《法言·孝至》:“龙堆以西,大漠以北,鸟夷兽夷,郡劳王师,汉家不为也。”李轨注:“白龙堆也。”《周书·异域传序》:“是知鴈海龙堆,天所以绝夷夏也;炎方朔漠,地所以限内外也。”
- 馬邑:秦汉马邑县在今山西朔州市。唐置马邑县在今朔城区东北。又隋唐马邑郡即朔州,治善阳,即今朔县。《搜神记》:“秦时,筑城于武周塞内,以备胡,城将成,而崩者数焉。有马驰走,周旋反复,父老异之,因依马迹以筑城,城乃不崩。遂名马邑。其故城今在朔州。”
- 纪石:即燕然勒功。《张璠后汉纪·和帝纪·永元二年》:“窦宪字伯度,拜车骑将军,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,大破之。宪遂登燕然山,去塞三千余里,刻石以纪汉功,纪威德也。”《梁书·文学下》:“若使车书混合,尉候无警,作乐制礼,纪石封山,然后乃返服衡门,实为多幸。”
- 荒裔:边陲。《后汉书·文苑列传第七十》:“方躬劳圣思,以率海内,厉抚名将,略地疆外,信威于征伐,展武乎荒裔。”《晋书·列传第七十》:“迎皇舆于阊阖,扫长蛇于荒裔。”
- 靈臺:地名,在今甘肃省平凉市。隋大业元年(605年),分鹑觚县,置灵台县,取文王伐密筑“灵台”之意,灵台县名始见于史册。又可指周文王所建灵台,《诗·大雅·灵台》:“经始灵台,经之营之,庶民攻之,不日成之。”若原句为“雲臺”,当指汉明帝时因追念前世功臣,图画邓禹等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,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。
1.3.執契靜三邊
執契靜三邊[1],持衡臨萬姓[2]。玉彩輝闗燭,金華流日鏡。無為宇宙清,有美璇璣正[3]。皎佩星連景[4],飄衣雲結慶[5]。
戢武[一作戈]耀七德,昇文輝九功[6]。煙波澄舊碧,塵火息前紅。
霜野韜蓮劒,關城罷月弓。錢綴榆天合[7],新城柳塞空[8]。
花鎖[康熙本作銷]蔥嶺雪[9],縠盡流沙霧[10]。秋駕轉兢懷[11],春氷彌軫慮[12]。
書絶龍庭羽[13],烽休鳳穴戍[14]。衣宵寢二難,食旰餐三懼[15]。
翦暴興先廢,除兇存昔亡。圓蓋歸天壤[一作壞],方輿入地荒。[16]
孔海池京邑[17],雙河沼帝鄉。循[一作修]躬思勵巳[18],撫俗媿[同愧]時康。
元首佇鹽梅[19],股肱惟輔弼[20]。羽賢崆嶺四[21],翼聖襄城七[22]。
澆俗庻反淳[23],替文聊就質[24]。巳[实为已]知隆至道,共歡區宇一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去声二十四敬;绿色——上平一东;巧克力色——去声七遇;紫色——去声六御;红色——下平七阳;梅红色——入声四质)
- 執契:手持凭证,以相验对。南朝·梁·刘勰《文心雕龙·书记》:“契者,结也。上古纯质,结绳执契。”唐`李鼎祚《周易集解》卷十五引《九家易》:“古者无文字,其有约誓之事,事大大其绳,事小小其绳。结之多少,随物众寡,各执以相考,亦足以相治也。”
- 持衡:持衡拥璇,比喻掌握国家政权,衡、璇北斗七星二星名。《北齐书·文宣帝纪》:“昔放勋驭世,流璧属子;重华握历,持衡拥璇。”《隋书·音乐上》:“歌赤帝辞:炎光在离,火为威德。执礼昭训,持衡受则。”
- 璇璣:天文词汇,一指玉质天文仪器,二指北斗前四星。《尚书·舜典》曰:“在璇玑玉衡,以齐七政。”此处璇玑与玉衡,为两种用于观测天象的仪器。《楚辞·九思·怨上》曰:“谣吟兮中壄,上察兮璇玑。”则指北斗魁四星。
- 星連景: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天精而见景星。景星者,德星也。其状无常,常出於有道之国。”《隋书·天文中》:“瑞星,一曰景星,如半月,生于晦朔,助月为明。”《宋书·符瑞上》有景云之瑞,有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;赤方中有两星,青方中有一星,凡三星,皆黄色,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,名曰景星。”
- 雲结慶:五色云,古人以为喜庆、吉祥之气、祥瑞之气,也作“景云”、“卿云”。《宋书·符瑞下》:“云有五色,太平之应也,曰庆云。若云非云,若烟非烟,五色纷缊,谓之庆云。”
- 九功:古谓六府三事为九功。《尚书·虞书·大禹谟》:“禹曰:‘于!帝念哉!德惟善政,政在养民。火、水、金、木、土、谷,惟修;正德、利用、厚生,惟和;九功惟叙,九叙惟歌。戒之用休,董之用威,劝之以九歌,俾勿坏。’帝曰:‘俞!地平天成,六府三事允治,万世永赖,时乃功。’”
- 榆天:即榆塞。《汉书·窦田灌韩列传·韩安国》:“后蒙恬为秦侵胡,辟数千里,以河为竟。累石为城,树榆为塞,匈奴不敢饮马於河。”后因以“榆塞”泛称边关、边塞。
- 柳塞:关塞。《全隋文》:“播神威于沙朔,柳塞、毡裘之长,皆为臣隶。”
- 葱岭:帕米尔高原,波斯语意为平顶屋,古代称葱岭,古丝绸之路在此经过。
- 縠:古称质地轻薄纤细透亮、表面起皱的平纹丝织物为縠,也称绉纱。《周礼·疏》:“轻者为纱,绉者为縠。”《楚辞.神女赋》:“动雾縠以徐步兮,拂墀声之珊珊。”此用縠雾指流沙,宋·苏轼《临江仙·夜归临皋》:“夜阑风静縠纹平。”亦此用法。
流沙:或指甘州张掖县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南至于交阯,西至于流沙” - 兢怀:忧念。《周书·帝纪》:“朕每旦恭己,夕惕兢怀。”
- 轸虑:轸为伤痛。《周书·帝纪》:“下民疾苦,不能上达,寝兴轸虑,用切于怀。”亦可泛指思虑。《魏书·李顺列传》:“感代序以长怀,观爽气而轸虑。”
- 龍庭:龙庭又称龙城,是匈奴单于的京城。《隋书·列传十三》:“扫妖氛于牛斗,江海无波;摧骁骑于龙庭,匈奴远遁。”《隋书·列传第四十九》:“鹿塞鸿旗驻,龙庭翠辇回。氈帐望风举,穹庐向日开。”
- 鳳穴:盖泛指匈奴窟穴。清·吴任臣《山海经广注·注南次三经》:“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。任臣案:《尔雅》:‘岠齐州以南,戴日为丹穴’;《淮南》云:‘丹穴、太蒙、反踵、空同’;《梁元帝集》:‘度青丘而跨丹穴’;《卢柟赋》:‘南丽丹穴,北馺空同’。皆谓此。王海云:‘通凤穴以文轨,袭龙庭以冠带。’又云:‘流沙蟠木凤穴林’。凤穴即丹穴也。”
- 衣宵、食旰:指天未明就穿衣起身,天黑了才进食。常用以称谀帝王勤于政事。
二难:《左传·襄公十年》:“子产曰:‘众怒难犯,专欲难成,合二难以安国,危之道也。’”
三惧:《韩诗外传》:“孔子曰:‘明王有三惧: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,二曰得志而恐骄,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。’” - 圓蓋、方輿:圆盖指天,方輿指地。宋玉《大言赋》:“方地为车,圆天为盖。长剑耿介,倚天之外。”
- 孔海:大海。
- 循躬:同抚躬,即反躬自省。
- 鹽梅:盐味咸,梅味酸,均为调味所需。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。《尚书·说命下》:“若作和羹,尔惟盐梅。”
- 股肱:指腿和胳膊,意辅弼。《尚书·虞书》:“帝曰:臣作朕股肱耳目。予欲左右忧民,汝翼。”
- 崆嶺四:用黄帝索珠事。
《庄子·在宥篇》:(黄帝)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,故往见之。
《庄子·天地》:黄帝游乎赤水之北,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。还归,遗其玄珠。使知索之而不得,使离朱索之而不得,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。乃使象罔,象罔得之。黄帝曰:“异哉,象罔乃可以得之乎?” - 襄城七:用黄帝问牧童事。
《庄子·徐无鬼》: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,方明为御,昌寓骖乘,张若、谐朋前马,昆阍、滑稽后车。至于襄城之野,七圣皆迷,无所问涂。适遇牧马童子,问涂焉,曰:“若知具茨之山乎?”曰:“然。”“若知大隗之所存乎?”曰:“然。”黄帝曰:“异哉小童!非徒知具茨之山,又知大隗之所存。请问为天下。”
- 澆俗:浇风、浇薄。《陈书·宣帝本纪》:“朕企仰前圣,思求讼平,正道多违,浇风靡乂。”《南华真经注疏·外篇天运》:“从理生教,遂至于此。世浇俗薄,何可稍言!”
- 替文聊就質:《论语·雍也》:“质胜文则野;文胜质则史。文质彬彬;然后君子。”
1.4.正日臨朝
條風開獻節[1],灰律動初陽[2]。百蠻奉遐賮[3],萬國朝未央[4]。雖無舜禹迹,幸欣天地康。車軌同八表,書文混四方[5]。
赫奕儼冠蓋[6],紛綸盛服章[7]。羽旄飛馳道[8],鐘鼓震巖[一作修]廊。
組練輝霞色[9],霜戟耀[一作照]朝光。晨宵懷至理,終媿撫遐荒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下平七阳)
- 條風:东北风。《山海经·南山经》:“【令邱之山】其南有谷焉,曰中谷,条风自是出。”郭璞注:“东北风为条风。”
- 灰律:古代置芦苇灰于表示十二律的玉管内,每月当节气,中律的管内的灰就会自行飞出,以之占验时序。《隋书·律历上》:“皇帝乃诏稽准绳,考灰律,不失圭撮,不差累黍。
- 賮:同赆、贐,进贡的财物。
- 未央:故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长安故城内西南隅。汉高帝七年建,常为朝见之处。新莽末毁。东汉末董卓复葺未央殿。唐未央宫在禁苑中,至唐末毁。
- 車軌、書文:《礼记·中庸》:“今天下车同轨,书同文,行同伦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一法度衡石丈尺,车同轨,书同文字。”
- 赫奕:光辉显赫貌。汉·应劭《风俗通·过誉·汝南陈茂》:“谨按《春秋》,王人之微,处于诸侯之上,坐则专席,止则专馆,朱轩驾驷,威烈赫奕。”汉·陈琳《武军赋》:“声訇隐而动山,光赫奕以烛夜。”
- 服章:泛指服饰﹐衣冠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君子小人,物有服章。”
- 羽旄:古时常用鸟羽和旄牛尾为旗饰,故亦为旌旗的代称。《墨子·非攻中》:“今尝计军上竹箭、羽旄、幄幕、甲盾、拨劫,往而靡弊腐烂不反者,不可胜数。” 馳道: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“国道”,始于秦朝。
- 組練:《左传·襄公三年》:“【楚子重】使邓廖帅组甲三百,被练三千以侵吴 。” 《孔颖达疏》引贾逵曰:“组甲,以组缀甲,车士服之;被练,帛也,以帛缀甲,步卒服之。”组甲、被练皆指将士的衣甲服装。后因以“组练”借指精锐的部队或军士的武装军容。南朝·齐·谢朓《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》:“北拒溺骖镳,西龕收组练。”
1.5.幸武功慶善宫
《樂府》詩題作《唐功成慶善樂舞辭》,一曰《九功舞》,殿庭朝會所奏文舞也。《新唐書·禮樂志》曰:“太宗生於武功之慶善宫,貞觀六年,幸之,宴從臣,賞賜閭里,同漢沛宛。帝歡甚,賦詩,吕才被之管絃,名曰《功成慶善樂》,以童兒六十四人,冠進徳冠,紫袴褶,長褏漆髻,屣履而舞。”《舊書·樂志》曰:“《慶善樂》,太宗所造也,名《九功之舞》,舞蹈安徐,以象文徳洽而天下安樂也。冬正享燕及國有大慶,與《七徳舞》偕奏於庭。
弱齡逢運改,提劒鬱匡時。指麾八荒定,懷柔萬國夷。
梯山咸[一作盛]入款[5],駕海亦來思。單于陪武帳,日逐衛文?[6]。
端扆朝四岳[7],無為任百司。霜節明秋景,輕氷結水湄。
芸黄徧原隰[8],禾頴積京畿[一作坻][9]。共樂還鄉[一作譙]宴,歡比大風詩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下平七阳)
- 夀丘:古史记载为黄帝诞生地。《三家注史记》:“黄帝有熊国君,乃少典国君之次子,号曰有熊氏,又曰缙云氏,又曰帝鸿氏,亦曰帝轩氏。母曰附宝,之祁野,见大电绕北斗枢星,感而怀孕,二十四月而生黄帝於寿丘。寿丘在鲁东门之北,今在兗州曲阜县东北六里。”
- 酆邑:古史记载为周文王都城。《说文》:“酆,周文王所都,在京兆杜陵西南。”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毕原酆郇。”《左传·昭公四年》:“康有酆宫之朝。”
- 粤:语助词。
- 懸弧:《礼记·郊特牲》:“孔子曰:‘不能则辞以疾,县弧之义也。’”东汉·郑玄注:“男子生而设弧于门左,示有射道而未能也。”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子生,男子设弧于门左;女子设帨于门右。”东汉·郑玄注:“表男女也。弧者示有事于武也。”
- 梯山:用梯登山。《陈书·高祖纪上》:“楛矢素翬,梯山以至;白环玉玦,慕德而臻。”
- 日逐:匈奴王号,位次于左贤王。后亦以泛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首领。《汉书》:“义阳楼兰,长罗昆弥,安远日逐,义成郅支。”
文?:指文阁。?:《说文》:“梠也。”徐锴曰:“连檐木,在椽之端者。”《张衡·西京赋》:“楼槛文?。” - 端扆:端拱而治,负扆而坐。扆:古代宫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。
- 芸黄:花草枯黄的样子,芸,为极黄之貌。《诗·小雅·苕之华》:“苕之华,芸其黄矣。”
- 禾頴:《小尔雅》:“禾穗谓之颖。”《说文》引《诗》曰:“禾穎穟穟。”实际上原句应为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“荏菽旆旆,禾役穟穟。”
京畿:应为京坻,坻指水中高地,京指高丘。《诗·小雅》:“曾孙之庾,如坻如京。”京坻引申为堆积如丘。《左传》晋穆子曰:“有酒如淮,有肉如坻。”
1.6.重幸武功
代馬依朔吹[1],驚禽愁昔叢。況兹承眷[一作睿]徳[2],懷舊感深衷[3]。積善[4]忻餘慶,暢武悦成[一作神]功。垂衣天下治,端拱車書同。
白水廵前跡[5],丹陵幸舊宫[6]。列筵歡故老,髙宴聚新豐[7]。
駐蹕撫田畯[8],囬輿訪牧童[9]。瑞[一作王]氣縈丹闕,祥煙散碧空。
孤嶼含霜白,遥山帶日紅。於焉歡擊筑[10],聊以詠南風[11]。
(可视为五言排律诗。首联用典兼起兴,上句“朔”字仄声大拗,对句“愁”字平声救;三联不入律;四联三平尾;六联不对仗;七联小拗不救;八联失粘;九联失粘。蓝色——上平一东)
- 代马:北方所产的马。《古诗十九首·行行重行行》:“胡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。”
- 眷德:若原句为“承眷德”,则“眷”应本“睠”字,厚之意。另外,“眷德”单独用时,“眷”作动词,为顾怀之意,如《魏书·列传第四十三》:“君臣之礼,于斯而毕,眷德思仁,情何可已。”若原句为“承睿德”,则特指承皇帝的恩德。
- 深衷:内心,或引申为深切的情怀。《晋书·武帝纪》:“决神算于深衷,断雄图于议表。”南朝·宋·颜延之《五君咏·刘参军》:“颂酒虽短章,深衷自此见。”
- 積善:《易·坤》:“积善之多,必有馀庆;积不善之行,必有馀殃。”
- 白水:水名,为枣阳滚河古称。源出湖北省枣阳市东大阜山,相传汉光武帝旧宅在此。《文选·张衡》:“乃龙飞白水,凤翔参墟。”
- 丹陵:尧诞生地。《宋书·符瑞上》:“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,其状如图。”
- 新豐:县名。汉高祖七年置,唐废。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西北,本秦骊邑。汉高祖定都关中,其父太上皇居长安宫中,思乡心切,郁郁不乐。高祖乃依故乡丰邑街里房舍格局改筑骊邑,并迁来丰民,改称新丰。据说士女老幼各知其室,从迁的犬羊鸡鸭亦竞识其家。太上皇居新丰,日与故人饮酒高会,心情愉快。后乃用作新兴贵族游宴作乐及富贵后与故人聚饮叙旧之典。
- 駐蹕:古时帝王出行时,实施交通管制,禁止人车通行,称为“跸”。《周书·宣帝纪》:“昨驻跸金墉,备尝游览。”田畯:古代职掌农事的官,亦称农正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同我妇子,馌彼南亩,田畯至喜。”
- 牧童:用黄帝问牧童事。
- 擊筑:《文选》:“高祖还,过沛,留。置酒沛宫,悉召故人、父老子弟佐酒。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,教之歌。酒酣,上击筑自歌曰:‘大风起兮云飞扬,威加海内兮归故乡,安得猛士兮守四方。’”
- 風风:《礼记·乐记》:“昔者舜作五弦之琴,以歌《南风》。”《孔子家语·辨乐解》:“昔者舜弹五弦之琴,造《南风》之诗。其诗曰:‘南风之薰兮,可以解吾民之愠兮;南风之时兮,可以阜吾民之财兮。’”
1.7.經破薛舉[1]戰地
義寧元年,擊舉於扶風,敗之。
移鋒驚電起,轉戰長河決。營碎落星沈,陣巻横雲裂。
一揮氛沴靜[2],再舉鯨鯢滅[3]。於兹俯舊原,屬目駐華軒。
沈沙無故迹[4],減竈有殘痕[5]。浪霞穿水淨,峰霧抱[一作拖]蓮昏。
世途亟流易,人事殊今昔。長想眺前蹤,撫躬聊自適。
(蓝色——入声九屑;绿色——上平十三元;巧克力色色——入声十一陌)
- 薛舉:(?~618年),河东汾阴(今山西万荣县)人。隋朝末年地方割据群雄之一,金城校尉薛汪之子。
- 氛沴:毒气,喻寇乱。《南齐书·高帝上》:“静九江之洪波,卷海沂之氛沴。”
- 鯨鯢:比喻凶恶的敌人。《宋书·列传第四十四》:“皇帝释位泣血,纠义入讨,投袂戎首,亲戮鲸鲵,九服还辉,两仪更造。”
- 沈沙:用韩信战龙且事。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相国深荐,策拜登坛。沈沙决水,拔帜传餐。”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龙且曰:“吾平生知韩信为人,易与耳。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,吾何功?今战而胜之,齐之半可得,何为止!”遂战,与信夹潍水陈。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,满盛沙,壅水上流,引军半渡,击龙且,详不胜,还走。龙且果喜曰:“固知信怯也。”遂追信渡水。信使人决壅囊,水大至。龙且军大半不得渡,即急击,杀龙且。龙且水东军散走,齐王广亡去。信遂追北至城阳,皆虏楚卒。
- 減竈:用孙膑克庞涓事。
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孙子谓田忌曰:“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,齐号为怯,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。兵法,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,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。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,明日为五万灶,又明日为三万灶。”庞涓行三日,大喜,曰:“我固知齐军怯,入吾地三日,士卒亡者过半矣。”乃弃其步军,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。孙子度其行,暮当至马陵。马陵道陕,而旁多阻隘,可伏兵,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“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”。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,夹道而伏,期曰“暮见火举而俱发”。庞涓果夜至斫木下,见白书,乃钻火烛之。读其书未毕,齐军万弩俱发,魏军大乱相失。庞涓自知智穷兵败,乃自刭,曰:“遂成竖子之名!”齐因乘胜尽破其军,虏魏太子申以归。孙膑以此名显天下,世传其兵法。
1.8.過舊宅二首
1.8.1.其一
新豐停翠輦,譙邑駐鳴笳[1]。園荒一徑斷,苔古[一作臺平]半階斜。前池消舊水,昔樹發今花。一朝辭此[一作北]地,四海遂為[一作成]家[2]。
(五言律诗。颔联失粘,三仄尾;颈联失粘;尾联失粘。蓝色——下平六麻。)
- 譙邑:为三国著名军事统帅曹操、曹魏名将夏侯惇、夏侯渊、许褚、曹仁等的故里。
- 四海為家:《汉书·高帝记》:“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。”
1.8.2.其二
金輿廵白水,玉輦駐新豐。紐落藤披架[1],花殘菊破叢。葉鋪[一作鋪庭]荒草蔓,流竭半池空。紉佩蘭凋[一作生]徑[2],舒圭葉剪桐[3]。
昔地一蕃内,今宅九圍中。架海波澄鏡,韜戈器反農。
八表文同軌,無勞歌大風。
(可视为五言排律诗。五联不入律;六联借邻韵;七联失粘。蓝色——上平一东;绿色——上平二冬。)
- 紐:瓜果等刚结的果实。
- 紉佩:《楚辞·离骚》:“纫秋兰以为佩。”谓捻缀秋兰,佩带在身。后用以比喻对别人的德泽或教益铭感于心,如纫佩在身。多用于书信。
- 舒圭葉剪桐:即桐叶封弟。
《吕氏春秋·览部》卷十八《审应览·重言》:成王与唐叔虞燕居,援梧叶以为圭,而授唐叔虞曰:“余以此封女。”叔虞喜,以告周公。周公以请曰:“天子其封虞邪?”成王曰:“余一人与虞戏也。”周公对曰:“臣闻之,天子无戏言。天子言,则史书之,工诵之,士称之。”于是遂封叔虞于晋。周公旦可谓善说矣,一称而令成王益重言,明爱弟之义,有辅王室之固。
《史记》卷三十九《晋世家》:晋唐叔虞者,周武王子而成王弟。初,武王与叔虞母会时,梦天谓武王曰:“余命女生子,名虞,余与之唐。”及生子,文在其手曰“虞”,故遂因命之曰虞。武王崩,成王立,唐有乱,周公诛灭唐。成王与叔虞戏,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,曰:“以此封若。”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。成王曰:“吾与之戏耳。”史佚曰:“天子无戏言。言则史书之,礼成之,乐歌之。”于是遂封叔虞于唐。唐在河、汾之东,方百里,故曰唐叔虞。姓姬氏,字子于。
- 韜戈:收藏兵器,引申指息兵。《晋书》:“饮马长江,悬旌陇坂。此志未遂,且韬戈耳。”器反农:《孔子家语·致思》:“铸剑习以为农器,放牛马于原薮,室家无离旷之思,千岁无战斗之患。”
1.9.還陜述懷
慨然撫長劒,濟世豈邀名[1]。星旂[同旗]紛電舉,日羽肅天行。徧野屯萬騎,臨原駐五營[2]。登山麾武節,背水縱神兵[3]。
在昔戎戈動,今來宇宙平。
(可视为五言排律诗。首联上句自救;二联失粘;三联上句出律。蓝色——下平八庚。)
- 濟世:救世;济助世人。《庄子·庚桑楚》:“简发而栉,数米而炊,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?” 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穷则独善其身,达则兼济天下。”
- 五營:指屯骑、越骑、步兵、长水、射声五校尉所领部队。《后汉书·顺帝纪》:“鲜卑犯边。庚寅,遣黎阳营兵出屯中山北界。告幽州刺史,其令缘边郡增置步兵,列屯塞下。调五营弩师,郡举五人,令教习战射。”唐·李贤注:调,选也。五营,五校也,谓长水、步兵、射声、屯骑、越骑等五校尉也。
- 背水:用韩信背水一战故事。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信乃使万人先行,出,背水陈。赵军望见而大笑。平旦,信建大将之旗鼓,鼓行出井陉口,赵开壁击之,大战良久。于是信、张耳详弃鼓旗,走水上军。水上军开入之,复疾战。赵果空壁争汉鼓旗,逐韩信、张耳。韩信、张耳已入水上军,军皆殊死战,不可败。信所出奇兵二千骑,共候赵空壁逐利,则驰入赵壁,皆拔赵旗,立汉赤帜二千。赵军已不胜,不能得信等,欲还归壁,壁皆汉赤帜,而大惊,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,兵遂乱,遁走,赵将虽斩之,不能禁也。于是汉兵夹击,大破虏赵军,斩成安君泜水上,禽赵王歇。
1.10. 入潼關
崤函稱地險[1],襟帶壯兩京[2]。霜峰直臨道,氷河曲繞城。古木參差影,寒猿斷續聲。冠蓋往來合,風塵朝夕驚。
髙談先馬度[3],偽曉預雞鳴[4]。棄繻懷逺志[5],封泥負壯情[6]。
别[一作向]有真人氣,安知名不名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下平八庚。)
- 崤函:古代地名,崤山与函谷关的合称。相当今河南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。西汉贾谊《过秦论》称“秦孝公据崤函之固”即此。
- 襟帶:指衣襟和腰带。谓山川屏障环绕,如襟似带,比喻险要的地理形势。《隋书·列传第三十五》:“天子虽还,失其襟带,据险临之,故当必克。”
- 髙談先馬度:用白马非马典。
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:“儿说,宋人,善辩者也,持‘白马非马也’服其稷下之辩者。乘白马而过关,则顾白马之赋【交纳马税】。故籍之虚辞,则能胜一国;考实按形,不能谩于一人。”
- 偽曉預雞鳴:用鸡鸣开关典。李世民马度、鸡鸣皆假用其典。
《史记·孟尝君列传》:“孟尝君至关,关法鸡鸣而出客,孟尝君恐追至,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,而鸡齐鸣,遂发传出。出如食顷,秦追果至关,已后孟尝君出,乃还。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,宾客尽羞之,及孟尝君有秦难,卒此二人拔之。自是之后,客皆服。”
- 棄繻:繻,帛边。书帛裂而分之,合为符信,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。“弃繻”,表示决心在关中创立事业,后因用为年少立大志之典。
《汉书·终军列传》军问:”以此何为?”吏曰;“为复传,还当以合符。”军曰:“大丈夫西游,终不复传还。”弃繻而去。军为谒者,使行郡国,建节东出关,关吏识之,曰:“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。”军行郡国,所见便宜以闻。还奏事,上甚说。
- 封泥:用一小团小泥丸就可把函谷关封闭住,后遂以“封泥”喻据守雄关。
《后汉书·隗嚣列传》:“今天水完富,士马最强,北收西河、上郡,东收三辅之地,案秦旧迹,表里河山。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,此万世一时也。若计不及此,且畜养士马,据隘自守,旷日持久,以待四方之变,图王不成,其弊犹足以霸。”
1.11.於北平作
翠野駐戎軒,盧龍轉征斾[1]。遥山麗如綺,長流縈似帶。海氣百重樓,巖松千丈蓋[一作三尺大]。兹焉可遊賞,何必襄城外[2]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下平八庚。)
- 盧龍:古塞名。
- 何必襄城外:用黄帝问牧童事。
《庄子·徐无鬼》:小童曰:“夫为天下者,亦若此而已矣,又奚事焉!予少而自游于六合之内,予适有瞀病,有长者教予曰:‘若乘日之车而游于襄城之野。’今予病少痊,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。夫为天下亦若此而已。予又奚事焉!”黄帝曰:“夫为天下者,则诚非吾子之事,虽然,请问为天下。”小童辞。黄帝又问。小童曰:“夫为天下者,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!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!”黄帝再拜稽首,称天师而退。
1.12.春日登陜州城樓,俯眺原野廻丹[一作回舟],碧綴煙霞,密翠斑紅,芳菲花柳,即目川岫,聊以命篇
碧原開霧隰,綺嶺峻霞城。煙峰髙下翠,日浪淺深明。斑紅粧橤樹[同妆],圓青壓溜荆。迹巖勞傅想[1],窺野訪莘情[一作清][2]。
巨川何以濟,舟楫佇時英[3]。
(可视为五言排律诗。二联失粘;三联失粘、下句出律;四联失粘;尾联失粘。蓝色——下平八庚。)
- 傅想:用武丁梦傅说事。
《史记·殷本纪》:帝武丁即位,思复兴殷,而未得其佐。三年不言,政事决定于冢宰,以观国风。武丁夜梦得圣人,名曰说。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,皆非也。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,得说于傅险中。是时说为胥靡,筑于傅险。见于武丁,武丁曰是也。得而与之语,果圣人,举以为相,殷国大治。故遂以傅险姓之,号曰傅说。
- 訪莘:用商汤聘伊尹事。
《孟子·万章上》:伊尹耕于有莘之野,而乐尧舜之道焉。非其义也,非其道也,禄之以天下,弗顾也;系马千驷,弗视也。非其义也,非其道也,一介不以与人,一介不以取诸人,汤使人以币聘之。
- 巨川何以濟:《尚书·说命上》:高宗以傅说为相,“命之曰:‘朝夕纳海,以辅台德。若金,用汝作砺;若济巨川,用汝作舟辑;若岁大旱,用汝作霖雨。’”
1.13.春日玄武門宴羣臣
韶光開令序,淑氣動芳年。駐輦華林側[1],髙宴柏梁前[2]。紫庭文佩[一作樹]滿[3],丹墀衮紱連[4]。九夷造[一作簉]瑶席[5],五狄列瓊筵[6]。
娱賓歌湛露,廣樂奏鈞天。清[一作盈]尊浮緑醑[4],雅曲韻朱弦。
粤余君[一作臨]萬國,還慙撫[一作俯]八埏。庻幾保貞固,虚巳厲求賢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下平八庚。)
- 華林:本东汉芳林园,魏正始初因避齐王芳讳改。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东洛阳故城内。有瑶华宫﹑景阳山﹑天渊池诸胜。东魏天平二年(公元535年)毁。
- 柏梁:汉代台名。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长安故城内。
- 紫庭:帝王宫庭。《后汉书·皇甫规传》:“臣生长边远,希涉紫庭电器,怖慴失守,言不尽心。” 晋左思《悼离赠妹》诗之二:“以兰之芳,以膏之明,永去骨肉,内充紫庭。”
- 丹墀: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及台阶上的空地。汉·张衡《西京赋》:“右平左墄,青琐丹墀。”
衮紱:衮:古代君王等的礼服;绂:同黻、紼,古代礼服上黑与青相间的花纹,或指绶带。 - 九夷:古代称东方的部族,泛称少数民族。《论语.子罕》:“子欲居九夷。”何晏集解引马融曰:“东方之夷有九种。”《后汉书·东夷传》:“夷有九种。曰:‘畎夷、于夷、方夷、黄夷、白夷、赤夷、玄夷、风夷、阳夷。’”
造:此处应为簉。汇集,充满之意。南朝梁· 江淹《为萧让剑履珠礼表》:“英衮簉朝。” - 五狄:古代对居于我国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合称。《尔雅·释地》“八狄” 邢昺疏引汉·李巡云:“一曰月支,二曰濊貊,三曰匈奴,四曰单于,五曰白屋 。”
- 緑醑:美酒。
- 八埏:同八殥,八方边远。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下》:“上畅九垓,下泝八埏。”
1.14.登三臺[1]言志
未央初壯漢,阿房昔侈秦。在危猶騁麗,居奢遂役人。豈如家四海,日宇罄[一作整]朝倫[一作輪]。扇天裁戸舊,砌地翦基新。
引月擎[一作緐]宵桂,飄雲逼曙鱗。露除光炫玉,霜闕映雕銀。
舞接花梁燕,歌迎鳥路塵。鏡池波太液[4],莊苑麗宜春[4]。
作異甘泉日[6],停非路寢辰[7]。念勞慙逸巳,居曠返勞神。
所欣成大厦,宏材佇[一作寵臨停]渭濱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上平十一真。)
- 三臺:《诗经世本古义》:“天子有三台,灵台以观天文,时台以观四时施化,囿台以观鸟兽鱼鼈。”
- 阿房:秦宫殿名。秦亡,为项羽所毁。
- 朝倫:犹朝班,泛指朝廷官员。《晋书·列传第二十》:“宜加显黜,以肃朝伦。”
- 太液:古池名。汉太液池,武帝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开凿,周回十顷。池中筑渐台,高二十馀丈;又起三山,以象瀛洲﹑蓬莱﹑方丈三神山,刻金石为鱼龙奇禽异兽之属。
- 宜春:古代苑囿名。秦时在宜春宫之东,汉称宜春下苑。即后所称曲江池者。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。
- 甘泉:本秦林光宫,汉武帝增筑扩建。武帝常在此避暑,接见诸侯王,郡国上计吏及外国客。
- 路寝:路寝之名始见于《诗·鲁颂·閟宫》:“路寝孔硕。”《毛传》:“路寝,正寝也。”《礼记·玉藻》说祭祀:“君日出而视之,退适路寝以清听政。”可见路寝是帝王正殿所在。意指古代天子﹑诸侯的正厅。
- 渭濱:用姜太公事。
1.15.出獵
楚王雲夢澤[1],漢帝長楊宫[2]。豈若因農暇,閲武出轘嵩[3]。三驅陳銳卒[4],七萃列材雄[5]。寒野霜氛[一作氣]白,平原燒火紅。
琱戈夏服箭[6],羽騎緑沈弓[7]。怖獸潛幽壑,驚禽散翠空。
長煙晦落景,灌木振[一作偃]嚴風。所為除民瘼,非是悦林叢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上平一东。)
- 雲夢澤:据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司马相如的《子虚赋》记载,先秦时期楚国有一名为“云梦”的楚王狩猎区。
- 長楊宫:故址在今陕西省周至县东南。《三辅黄图·秦宫》:“长杨宫在今盩厔县东南三十里,本秦旧宫,至汉修饰之以备行幸。宫中有垂杨数亩,因为宫名;门曰射熊馆。秦汉游猎之所。”
- 轘嵩:轘辕山和嵩山,都在今河南境内。
- 三驅:《易·比卦》“王用三驱,失前禽”。古代帝王或贵族围猎时,用士兵三面燃火擂鼓,从丛林沟壑中驱赶禽兽出来,以备射杀。
- 七萃:《穆天子传》卷一:“天子于当水之阳,天子乃乐口,赐七萃之士战。” 郭璞注:“萃,集也,聚也;亦犹《传》有七舆大夫,皆聚集有智力者,为王之爪牙也。”后世借指精锐的部队。
- 夏服:良箭名。《文选·司马相如〈子虚赋〉》:“左乌号之雕弓,右夏服之劲箭。”郭璞注引服虔曰:“服,盛箭器也。夏后氏之良弓,名繁弱;其矢亦良,即繁弱箭服,故曰夏服也。”一说指古之善射者夏羿的箭囊。
- 緑沈:古弓名。《升庵诗话》:“吴淑《事类·弓赋》云:‘绿沉亦复精坚。’注引《广志》曰:‘绿沉,古弓名。’又引刘劭《赵郡赋》曰:‘其器用则六弓四弩,绿沉黄间,堂溪、鱼肠,丁令、角端。’”
1.16.冬狩
烈烈寒風起,慘慘飛雲浮。霜濃凝廣隰,氷厚結清流。金鞍移上苑[1],玉勒騁平疇[2]。旌旗四望合,罝羅一面求[3]。
楚踣爭兕[一作麑]殪[4],秦亡角[一作觧]鹿愁[5]。獸忙投密樹,鴻驚起礫洲。
騎斂原塵靜,戈廻嶺日收。心非[一作悲]洛汭逸[6],意在渭濱游。
禽荒非所樂,撫轡更招憂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下平十一尤。)
- 上苑:皇家的园林。
- 平疇:平坦的田野。陶潜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》诗之二:“平畴交远风,良苗亦怀新。”
- 一面求:用网开一面典。
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汤出,见野张网四面,祝曰:‘自天下四方,皆入吾网。’汤曰:‘嘻,尽之矣!’乃去其三面。祝曰:‘欲左,左;欲右,右。不用命,乃入吾网。’”
- 踣:跌倒。
兕殪:兕,类似犀牛的一种异兽。殪,仆也,又一箭射死曰殪。《诗·小雅·吉日》:“既张我弓,既挟我矢。发彼小豝,殪此大兕。”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“楚王游于云梦,有狂咒忽至,王弯弓而射之,应发而殪。仰天而叹曰:‘乐矣今日之游,万岁千秋之后,谁与乐此?’” - 鹿愁: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。”
- 洛汭逸:用五子之歌典。《尚书·五子之歌》:“太康尸位,以逸豫灭厥德,黎民咸贰,乃盘游无度,畋于有洛之表,十旬弗反。有穷后羿因民弗忍,距于河,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,徯于洛之汭。”
1.17.春日望海
披襟眺滄海,憑軾玩春芳。積流横地紀[一作軸][1],疏派引天潢[2]。仙氣凝三嶺,和風扇[一作散]八荒。拂潮[一作曉]雲布色,穿浪日舒光。
照岸花分彩,迷雲雁斷行。懐卑運深廣,持滿守靈長[3]。
有形非易測,無源詎可量。洪濤經變野,翠島屡成桑[4]。
之罘思漢帝[5],碣石想秦皇[6]。霓裳非本意[7],端拱且圖王。
(可视为五言排律诗。二联失粘;七联出律;九联失粘;尾联失粘。蓝色——下平七阳。)
- 地紀:维系大地的绳子,借指大地。《庄子·说剑》:“此剑……上决浮云,下绝地纪。”
- 派:水的支流,引申为系统的分支。
天潢:星名,借指天河。《汉书·天文志》作天横。中国古代星官名,属二十八宿西方七宿的毕宿,位于现代星座的御夫座,含有5颗星。《史记·天官书》中有关天潢的描述为:“王良策马,车骑满野。旁有八星,绝汉,曰天潢。” - 持滿:《荀子·宥坐》:“子路曰:‘敢问持满有道乎?’孔子曰:‘聪明圣知,守之以愚;功被天下,守之以让;勇力抚世,守之以怯;富於四海,守之以谦。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。’”
- 變野、成桑:即沧海桑田。晋·葛洪《神仙传·麻姑》:“麻姑自说云;接侍以来;已见东海三为桑田。”
- 之罘:山名,也作芝罘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【始皇】登之罘,立石颂秦德焉而去。”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【汉武】幸琅琊,礼日成山,登芝罘,浮大海。”
- 碣石:山名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记载:“三十二年,始皇之碣石,使燕人卢生求羡门、高誓。刻碣石门”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行自泰山,复东巡海上,至碣石。”
- 霓裳:神仙的衣裳。《楚辞·九歌·东君》:“青云衣兮白霓裳,举长矢兮射天狼。”
1.18.元日
髙軒曖春色,邃閣媚朝光。彤庭飛綵斾[一作眊][1],翠幌曜明璫[2]。恭巳臨四極,垂衣馭八荒。霜戟列丹陛,絲竹韻長廊。
穆矣熏風茂[3],康哉帝道昌[4]。繼文遵後軌,循古鑒前王。
草秀故春色,梅豔昔年粧。巨川思欲濟,終以寄舟航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下平七阳。)
- 彤庭:亦作“彤廷”,汉代宫廷因以朱漆涂饰﹐故称彤庭,也泛指皇宫。汉·班固《西都赋》:“於是玄墀扣砌,玉阶彤庭。”
- 翠幌:绿色的帷幔。
明珰:珠玉串成的耳饰。三国·魏·曹植《洛神赋》:“无微情以效爱兮,献江南之明璫。” - 穆矣:《诗·大雅·烝民》:“吉甫作诵,穆如清风。”陆云《赠汲郡太守诗》:“穆矣和风,育尔清休。”
- 康哉:《尚书·益稷》:“乃赓载歌曰:‘元首明哉,股肱良哉,庶事康哉。’”
1.19.初夏
一朝春[一作初]夏改,隔夜鳥花遷。隂陽深淺葉,曉夕重輕煙。哢鶯猶響殿,横絲正網天。珮髙蘭影接,綬細草紋連。
碧鱗驚櫂側,玄燕舞檐前。何必汾陽處[1],始復有山泉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下平一先。)
- 汾阳处: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尧治天下之民,平海内之政,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,汾水之阳,窅然丧其天下焉。”
1.20.度秋
夏律昨留灰,秋箭今移晷。峨嵋岫初出,洞庭波漸起[1]。桂白發幽巖,菊黄開灞涘[2]。運流方可歎,含毫屬微理[3]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上声四纸。)
- 洞庭波:屈原《九歌·湘夫人》:“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。”
- 灞涘:灞水之涯。谢朓《晚登三山还望京邑》:“灞涘望长安,河阳视京县。白日丽飞甍,参差皆可见。”
- 含毫:含笔于口中。比喻构思为文或作画。晋·陆机 《文赋》:“或操觚以率尔,或含毫而邈然。”
1.21.秋日即目[《英華》作秋日即事]
爽氣浮丹闕,秋光澹紫宫。衣碎荷疎影,花明菊點叢。袍輕低草露,蓋側舞松風。散岫飄雲葉,迷路飛煙鴻。
砌冷蘭凋佩,閨寒樹隕桐。别鶴棲琴裏[1],離猿啼峽中[2]。
落野飛星箭,弦虚半月弓。芳菲夕霧起,暮色滿房櫳。
(可视为五言排律诗诗。二联失粘;四联出律;六联失粘;七联失粘;尾联三仄尾。蓝色——上平一东。)
- 别鶴:晋·崔豹《古今注》:“《别鹤操》,商陵牧子所作也。娶妻五年而无子,父兄将为之改娶。妻闻之,中夜起,倚户而悲啸。牧子闻之,怆然而悲,乃歌曰:‘将乖比翼隔天端,山川悠远路漫漫,揽衣不寝食忘餐!’后人因为乐章焉。”后用以指夫妻分离,抒发别情。
- 離猿:郦道元《水经注·江水》中渔者歌曰: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”
1.22.喜雪
碧昏朝合霧,丹巻暝韜霞。結葉繁雲色,凝璚[同瓊]徧雪華。光樓皎若粉,映幕集疑沙。泛柳飛飛絮,粧梅片片花。
照璧臺圓月,飄珠箔穿露。瑶潔短長階,玉藂髙下樹。
映桐珪累白,縈峰蓮抱素。斷續氣將沈,徘徊嵗云暮。
懷珍媿隱徳,表瑞佇豐年。橤間飛禁苑,鶴處舞[一作舞處憶]伊川。
儻詠幽蘭曲[1],同懽黄竹篇[2]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下平六麻;绿色——去声七遇;巧克力色——下平一先。)
- 幽兰曲:《幽兰》又名《猗兰》,相传是孔子所作。蔡邕《琴操》云:“《猗兰操》者,孔子所作也。孔子历聘诸侯,诸侯莫能任。自卫反鲁,过隐谷之中,见芗兰独茂,喟然叹曰:‘夫兰当为王者香,今乃独茂,与众草为伍,譬犹贤者不逢时,与鄙夫为伦也。’乃止车援琴鼓之云:‘习习谷风,以阴以雨。之子于归,远送于野。何彼苍天,不得其所。逍遥九州,无所定处。世人暗蔽,不知贤者。年纪逝迈,一身将老。’自伤不逢时,托辞于芗兰云。”
- 黄竹篇:黄竹本为传说中的地名。后即用指周穆王所作诗名。其诗亦为后人伪托。《穆天子传》卷五载,周穆王往苹泽打猎,“日中大寒,北风雨雪,有冻人,天子作诗三章以哀民”,首句为“我徂黄竹 ”。
1.23.賦尚書
崇文時駐歩,東觀還停輦。輟膳翫三墳,暉[本作輝,初學記作留]燈披五典。[一作日昃翫百篇,臨燈披五典]寒心覩肉林,飛魄看沈湎。[一作夏康既逸豫,商辛亦流湎]縱情昏主多,克己明君鮮。
滅身資累惡,成名由積善。既承百王末[一作來],戰兢隨嵗轉[1]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上声十六铣。)
- 战兢:《诗经·小雅·小旻》:“战战兢兢,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”
1.24.詠司馬彪續漢志
二儀初創[一作搆]象,三才乃分位。非惟樹司牧[1],固亦垂文字。緜代更膺期,芳圖無輟記。炎漢承君道,英謨纂神器[2]。
潛龍旣可躍[3],逵[一作術或作株或作罝]兔奚難致[4]。前史殫妙詞,後昆沈雅思[5]。
書言揚盛跡,補闕興洪志。川谷猶舊途,郡國開新意。
梅山未覺朽,榖水誰云異。車服隨名表,文物因時置。
鳳戟翼康衢,鑾輿[一作衡]總柔轡。清濁必能澄,洪纎幸無棄。
觀儀不失序,遵禮方由事。政宣竹律和,時平玉條備。
文囿雕竒彩,藝門藴深致。雲飛星共流,風揚月兼[一作徐]至。
類禋遵令典,壇壝資良地。五勝竟無違,百司誠有庇。
粤予承暇景,談叢引泉[一作衆]祕。討論窮義府,看覈披經笥。
大辨良難仰,小學終先匱。聞道諒知榮,含毫孰忘媿。
(普通对仗诗。蓝色——去声四寘。)
- 司牧:管理,统治。《左传·襄公十四年》:“天生民而立之君,使司牧之,勿使失性。”
- 英谟:英明的谋略。《宋书·武帝纪中》:“摅略运奇,英谟不世。”
- 潛龍:《周易·乾卦》:“潜龙勿用。”
- 逵兔:《诗经·周南·兔罝》:“肃肃兔罝,施于中逵。赳赳武夫,公侯好仇。”
- 後昆:后代;后嗣。《尚书·仲虺之诰》:“以义制事、以礼制心,垂裕后昆。”
1.25.傷遼東戰亡
鑿門初奉律,仗戰始臨戎。振鱗方躍浪,騁翼正凌風。未展六竒術,先虧一簣功[1]。防身豈乏智,殉命有餘忠。
悲骖嘶向路,哀笳咽远空。凄凉大树下,流悼满深衷。
(蓝色——上平一东)
- 一簣功:《尚书·旅獒》:“为山九仞,功亏一篑。”
1.26.望雪
凍雲宵徧嶺,素雪曉凝華。入牖千重碎,迎風一半斜。不妝空散粉,無樹獨飄花。縈空慙夕照,破彩謝晨霞。
(蓝色——下平六麻)
1.27.逺山澄碧霧
殘雲收翠嶺,夕霧結長空。帶袖凝全碧,障霞隱半紅。髣髴分初月,飄颻度曉風。還因三里處,冠蓋逺相通。
1.28.宴中山
驅馬出遼陽,萬里轉旂常。對敵六竒舉,臨戎八陣張。斬鯨澄碧海,巻霧掃扶桑。昔去蘭縈翠,今來桂染芳。
雲芝浮碎葉,氷鏡上朝光。回首長安道,方歡宴柏梁。
1.29.餞中書侍郎來濟[一作宋之問詩,非]
曖曖去塵昏灞岸,飛飛輕蓋指河梁。雲峰衣結千重葉,雪岫花開幾樹妝[一作芳]。深悲黄[一作白]鶴孤舟逺,獨歎青山别路長。聊將分袂霑巾淚,還用持添離席觴。
1.30.詠燭二首
1.30.1.其一
燄聽[一作折,或作畏]風來動,花開不待春。鎮下千行淚,非是為思人。
1.30.2.其二
九龍蟠燄動,四照逐花生。即此流髙殿,堪持待[一作代]月明
1.31.賜蕭瑀
疾風知勁草,板蕩識[一作昏日辨]誠臣。勇夫安[一作寧]識義,智者必懷仁。
1.32.遼東山夜臨秋[一作五言塞外同赋山夜临秋以临为韵]
边城炎气沉,塞外凉风侵。三韩驻旌节,九野暂登临。水净霞中色,山高□里心。浪帷舒百丈,松盖偃千寻。
毁桥犹带石,目阙尚横金。烟生遥岸隐,月落半峰阴。
连洲惊鸟乱,隔岫断猿吟。早花初密菊,晚叶未疏林。
凭轼望寰宇,流眺极高深。河山非所恃,于焉鉴古今。

